“被AI取代是社會性焦慮”:全國政協委員建言減少摩擦失業周期
“每個新的技術誕生,不僅會淘汰一部分傳統崗位,也會催生出新的崗位。失去原有崗位的勞動者,可能無法匹配新催生的崗位,存在摩擦性失業。在淘汰和催生中間,時間跨度應該盡量縮短?!?br />
“西班牙規定企業使用AI替代單一崗位比例不得超過30%。韓國設立AI特別附加稅,用于失業者過渡補貼。日本豐田將生產線自動化節省成本的20%轉為員工技能基金。這些做法可以借鑒參考?!?/blockquote>責任編輯:譚暢
2025年2月7日,湖北武漢,一臺就業求職機器人亮相招聘會。視覺中國圖
你擔心AI取代自己的崗位嗎?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注意到這一問題,AI發展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催生了一批新職業新崗位,但也對傳統產業就業崗位帶來一定沖擊。
作為長期關注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打工者代言人”,呂國泉理解人們心中的擔憂。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作為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部分,我覺得這樣的聲音應該被關注,這種焦慮也值得被重視?!??
他指出,當前就業服務體系仍以傳統就業模式為基礎,難以應對AI快速發展下大規模崗位轉型和技能更新需求。針對這一現狀,他建議,提升勞動者技能,增加新就業崗位,制定AI背景下保障就業政策措施,確保AI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會對就業市場造成過大沖擊,兜牢穩就業底線。
被取代的焦慮
南方周末:你今年關注AI發展對勞動者的影響,能否談談關注的背景?
呂國泉:很多人在歡呼擁抱AI發展,我覺得這是大勢所趨,但作為工會工作者,我們更關注普通勞動者在AI浪潮中的處境。它是一顆很小的石子,但引起了很大的波瀾。例如去年武漢的“蘿卜快跑”無人駕駛項目引發熱議,網友擔憂網約車司機飯碗受沖擊,其他行業也在擔心簡單勞動崗位被替代。
今年2月,上海一家化妝品公司提出“AI替換崗位”再次引發關注,有消息傳老板將用AI替代化妝品設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