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精致飲茶,現在可以學了 | 曾園讀《中國最美茶詩》

紅塵中的凡夫俗子能夠從名人的一盞茶中理解并借鑒他們的飲茶方式嗎?

責任編輯:劉小磊

宋代劉松年繪《攆茶圖》,絹本設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左側方桌前站立者左手下方即茶筅。

宋代劉松年繪《攆茶圖》,絹本設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左側方桌前站立者左手下方之條狀物即茶筅。

如果一個新茶人,已學完目前所有課程,接下來該如何精進呢?其實今天最資深的茶人,喝茶時間總不會超過他的年齡,即使前輩經驗他已全部掌握又如何?再往前追溯就應是非常模糊的記憶了:國家動蕩,家族流徙……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茶桌。一百年來,寥若晨星的富裕家族中一個喝茶的人,恰好也有一顆安靜的心,品嘗了很多好茶后,用一生學到的好文筆將經驗全部記錄下來。請問這種可能性有多大?我看是接近于零吧。

好在中國千年飲茶史中,涌現過不少妙人。他們用精彩文字記錄了飲茶的精致方式。最近有本書搜羅了其中精粹之作,書名是《跟著古人學品茶:中國最美茶詩》。這些詩人是王昌齡、劉長卿、皎然、白居易、劉禹錫、杜牧、蘇東坡……他們一生都在喝茶并寫下極美茶詩。閱讀這些詩作之時,我們感受不到的是,他們一定熟悉前人飲茶的詩文。所以,他們擁有長久而深厚的傳統,自己也成了其中傳承的鏈條。

據姚國坤先生所撰序言,自晉代迄今,茶詩約存有一萬三千余首。數量似乎不少,但與詠酒的詩相比,差距就大了。僅唐代五萬多首詩中,超過12%的詩作涉酒,達六千余首?之多。我們面對茶詩的最大問題在于,因茶文化時常斷裂,茶詩在后世變得難以理解。清代大學者毛奇齡對宋人常用的茶筅完全沒有頭緒。1958年出版的《宋詩選注》中,錢鍾書先生將陸游的“晴窗細乳戲分茶”的“分茶”認定為宋徽宗《大觀茶論》中的“鑒辨”,引來蔣禮鴻先生的商榷:分茶乃一種泡茶的游藝。錢先生對此有過長時間的斟酌。1989年,錢先生在新版《宋詩選注》中寫了更全面的注解。解讀茶詩之難可想而知。

劉松年《攆茶圖》(局部)中之茶筅(用紅框標出者)。

劉松年《攆茶圖》(局部)中之茶筅(用紅框標出者)。

作者楊多杰是愛茶人,專業是歷史文獻學,解讀古籍不是難事,再加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