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理工農醫不能以犧牲文科為代價丨兩會圓桌

人工智能只是凸顯了文科固有的問題。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并不意味著人文社科會走向衰落,只是文科的發展模式需要調整,不能再固步自封。

責任編輯:錢煒

(視覺中國/圖)

“文科消亡”成為全球業內持續熱議的話題。(視覺中國/圖)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眾議建議,在各層級教育體系中加強文科建設。而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衛東也曾呼吁,新時代的文科教育絕不能固守象牙塔。

2024年秋季學期,哈佛大學裁撤二十多個系三十多門秋季課程,其中歷史系和文學系受到的沖擊最大?!拔目葡觥背蔀槿驑I內持續熱議的話題,中國的多個省份也在不久前要求提高理工農醫類專業占比,西南林業大學將“經管文法教”的專業數量壓至三成。

與此同時,有高校開設課程教文科學生用Python做文本分析,還有學校增設“AI倫理與法律”專業……

在AI時代,文科的價值是什么?高校又該如何面對“文科倒閉潮”? 圍繞這些問題,南方周末記者邀請陳眾議、羅衛東與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李鈞鵬做深入探討。

文科已有的問題被凸顯

南方周末:你們認為,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文科進一步式微了嗎?

李鈞鵬:文科的確受到了沖擊。兩三年前談文科危機時,文科老師還能相對超然,將其視為危言聳聽,但到了今天,很難再保持這種淡然。

一方面是國際形勢推動著文科專業變革;另一方面,國內的各大高校紛紛進行學科動態調整,在增加工科專業的同時,也在削減部分傳統文科專業。

羅衛東:哈佛大學削減文科課程專業并不能說明當下文科就式微了,對中國也未必有借鑒意義。中美的發展模式和所處階段不同,西方國家文科教育資源相對充裕,但中國高水平、高質量的文科資源其實是稀缺的。

文科危機,根源在于現有的文科教育和課程無法滿足社會發展要求,這導致文科看起來沒有真才實學。因此,當下的文科需要重新進行知識建構,以滿足未來科技進步時代人們維護自身尊嚴和價值的需求。

南方周末: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你們具體感受到了AI帶來的哪些沖擊?

李鈞鵬:不管是學生日常的課程論文,還是答辯,經常有老師懷疑學生的某篇論文有人工智能的“參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