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變形記”:從揮“鐮刀”到開“機甲”

沿著小麥、水稻、玉米的成熟線,“追糧人”跨越山河。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2023年6月2日,出生于2001年的邊慧鑫駕駛農機在河南省信陽市收割小麥,他的爺爺邊改正為他清理收割障礙。邊慧鑫與爸爸、爺爺和奶奶崔金一起跨區作業,每年從5月1日起到11月底結束,總行程可達兩三萬公里。

2023年6月2日,出生于2001年的邊慧鑫駕駛農機在河南省信陽市收割小麥,他的爺爺邊改正為他清理收割障礙。邊慧鑫與爸爸、爺爺和奶奶崔金一起跨區作業,每年從5月1日起到11月底結束,總行程可達兩三萬公里。

麥收,一直是中國農業大地上的一件重要事情。

在筆者小的時候,鄉村學校會在麥收和秋收的時節各放十天假,讓同學們回家幫助家人收割小麥和玉米。

傳統的農作并不總是充滿浪漫的記憶,麥芒和灼熱會把人刺得千瘡百孔,當正午的太陽把影子壓縮成腳底的黑點,直起酸痛的腰身,我仿佛能聽到遠處的麥浪在風中嘲笑。母親的身影從地平線那端出現——她割完自己的麥子,已經折返割著小麥接我了。

2024年5月26日,河南省駐馬店市,農機手周俊然將麥田里的一塊石頭搬出去,小麥雖然已經收割完成,但他覺得,不能將石塊留在農田里。

2024年5月26日,河南省駐馬店市,農機手周俊然將麥田里的一塊石頭搬出去,小麥雖然已經收割完成,但他覺得,不能將石塊留在農田里。

記憶中一個比較欣喜的期盼,是年輕力壯的表叔們收完自家的麥子,會騎自行車趕到我家幫忙,那樣我便會被解放出來,只給他們“捆麥個兒”。后來我才知道,在地處黃土高原的陜、甘、寧,這種幫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