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追捧的痛柜,又“痛”又貴
如果說,老一輩的愛馬仕包柜、茅臺酒窖和名表收納柜是資產和財力的體現,是上等階層的通行證,那么吧唧谷子、盲盒潮玩則是三次元與二次元之間的物理接口。
責任編輯:梁欣婷
(IC photo/ 圖)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有句名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狈诺浇裉?,已經成了網絡流行語,還有各種延伸,最近則變成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柜”。
當兩代人的“痛柜”放到一起,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一輩可能是對奢侈品包包、名表、名酒興趣滿滿,細心收藏,而新一代則是盲盒潮玩、谷子吧唧。
那么問題來了,在00后中流行的這股“痛文化”之風,是怎么盛行開來的,折射出怎樣的消費理念轉變?
五花八門,我“痛”故我在
“痛文化”源于日本“痛車”亞文化,指的是2000年代初動漫角色貼紙覆蓋汽車表面的改裝風潮。在日語中“痛”正好有視覺效果夸張又奇怪的含義。而隨著二次元文化在全球的廣泛傳播,逐漸擴展到“痛包”(角色徽章掛滿背包)、“痛柜”(展示收藏品的玻璃柜)等。
“痛”,就是要將自己周圍和物品的二次元濃度發揮到極致,不如此不能展現愛之深沉。在二次元的世界里,萬物皆可痛。痛本、痛包、痛扇、痛鞋、痛車,怎么痛怎么來。絲帶痛包、餅餅痛包、初音未來痛包,五花八門,IP繁多,樣式多種,總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