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租房,能在上海扎根嗎?
王宇被這個活力四射的開放型社區圈粉,“那一刻我覺得我真正生活在這座城市,而不只是城市背景墻上沒有情感的打工人”。
往上夠不著商品房,往下申請不了公租房、廉租房,這一龐大的群體是住房體系里憋屈的“夾心層”,也正是保租房的核心受眾。
上海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做法是,政府做引導,市場才是主導,租客自由選擇。保租房項目各有特色,企業彼此競爭——保本乃至獲利,地產商才有投資積極性;直面市場競爭壓力,運營方才能服務好租客。
責任編輯:汪韜
2024年1月16日,上海黃浦區首個社區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城方·璟灣公寓,陸續有市民前來租賃住房。視覺中國|圖
43平方米,一室一廚一衛,電梯房,全新小區,拎包入住。出門就是地鐵站,毗鄰頂尖三甲醫院,地處上海黃浦區內環核心區,一公里外就是浪奔浪流的黃浦江。
你愿意出多少錢租這間房?
對于90后王宇而言,答案是7200元。雖然房租占了到手月薪的七成,但他仍然為之心動并行動。
連廊結構的嶄新樓房,精心打造的綠化和公共設施,不是豪宅花園,而是寫進政府文件的“保障性租賃住房”(簡稱保租房)——2021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又出現在國務院專門出臺的意見里。
這些不超過70平方米、租金低于市場價的小戶型擊中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痛點:想住通勤便利、又新又好又穩定的小房子。往上夠不著商品房,往下申請不了公租房、廉租房,這一龐大的群體是住房體系里憋屈的“夾心層”,也正是保租房的核心受眾。
住進保租房的不只是王宇這樣的白領,還有月薪到手小于五千的酒店前臺、賣掉“老破小”的上海本地人?!耙粡埓?、一間房、一套房”,構成了上海保租房的多層次保障體系。
南方周末記者走訪了上海十多個保租房小區發現,配置俱全,通勤便利只是基礎,公共區域舉辦的集體活動,更能化解大城市的漂泊和孤獨感。
理想情況下,保租房數量和類型都可靈活調整,糾偏房地產市場失靈,維持供需平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杰認為,住房緊張的時代即將落幕,大城市要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保障性住房,以房引人、留人,安居樂業。
真正生活在這座城市
為方便跑客戶,王宇喜歡租在靜安區漢中路附近,這里交通便利,煙火氣十足。工作之余,他去蘇州河邊散步,看著老建筑和新大樓的倒影,輕輕搖曳在溫潤的河水里。夜晚,暖黃的燈光襯得兩岸更加迷人。周末,在樓下點一杯Manner咖啡,步行去M50藝術園區看展,再去“陜康里”餐吧享用美食。
來上海三年,王宇每年像候鳥一樣搬家、租房。他已經習慣了輕裝簡行,兩個箱子就能裝下所有行李。
“之前住的都是合租房,沒有私人空間,尤其經歷了疫情后,我希望自己一個人住得好一點?!?024年9月,王宇看上了城方·璟灣公寓保租房,決定常住下來,他被這個活力四射的開放型社區圈粉,樓下有閱覽室、活動室、健身房、超市、餐廳?!澳且豢涛矣X得我真正生活在這座城市,而不只是城市背景墻上沒有情感的打工人?!?/p>
王宇租住的保租房樓下是奧樂齊超市和麥當勞,不遠處就是地鐵口。南方周末記者黃思卓|圖
房間內設施一應俱全,洗衣機、床、床墊、桌椅、冰箱、衣柜都是新的。陽臺很大,窗戶也很大,看風景很舒服。
保租房的確是新概念,上海最早的保租房也才開放兩年多。南方周末讀者的投票顯示,73%沒有聽說過保租房。
同是保障性住房,公眾更為熟知的是公租房、廉租房。它們一般由政府投資建設,租金約是市場價格的6折甚至更低。這些房子數量少,排隊時間長,樓齡老,而且申請門檻高,比如要求本地戶籍或居住證、繳納一定年限的社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