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很想看到自己的東西”:潮語電影這十年
潮汕人在中國電影史的開篇就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中國電影之父”鄭正秋和“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奠基人”、《漁光曲》的導演蔡楚生。
“我們是1990年代之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們的選擇相對上一輩來說變多了。(拍片的)興趣已經成為一個可以‘站立’的地方,它的群體已超乎想象?!?br />
蔡杰對“盛夏觀潮2024”的一個細節印象深刻:《人海同游》放映前報幕,“本場電影由汕頭老柴枝豬腳飯店特約放映”。
發自:汕頭
責任編輯:劉悠翔
正月初三,夜幕降臨的汕頭市濠江區東湖村,鞭炮聲愈發密集,五顏六色的煙花時不時劃過夜空,點亮祠堂屋脊檐角琳瑯滿目的嵌瓷。村民里三層外三層擠在廣場戲臺前,觀看村里自己的春節晚會。
由于2025年央視春晚演出了《潮起舞英歌》,村民們也會聊起。他們樂于向初來乍到的朋友解釋,“中華戰歌”英歌舞其實是潮汕游神隊伍中的一部分,舞者們扮演的是《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他們好奇的是,舞臺上的英歌舞為什么沒有手持蛇的領舞“時遷”。
熱鬧的“村晚”結束后,戲臺上豎起了一塊大幕布。在接下來的三天里,戲臺、旁邊連著的多功能會議廳、海員俱樂部等廣場周圍的建筑搖身一變,成為“新春觀潮”的活動場地。入夜,村民和來訪者坐在戲臺前的紅色條凳上,并肩欣賞潮汕人“自己的電影”:在英歌舞火遍全網前就聚焦這一潮汕傳統藝術的動畫短片《英歌》、敘事風格很像《中國奇譚》的動畫短片《河神之鼓》、因劇情中有元宵場景而十分應景的潮劇電影《荔鏡記》……
2025年“新春觀潮”在汕頭東湖村的戶外放映活動。??觀潮KwanTeo丨圖
細數起來,潮汕電影已有百年歷史。潮汕人在中國電影史的開篇就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中國電影之父”鄭正秋和“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奠基人”、《漁光曲》的導演蔡楚生。1960年代,潮劇電影通過香港流向東南亞,掀起觀影熱潮,最火的時候,中國駐東南亞各國大使館都曾必備一部《荔鏡記》。2018年,導演藍鴻春以其第一部長片《爸,我一定行的》證明了潮汕方言電影的市場價值:該片累計票房達四千多萬元,94%的票房來自廣東省,其中汕頭、揭陽、潮州等平時在全國票房占比中不超過2%的地級市加起來貢獻了超40%的份額。
電影《爸,我一定行的》(2018年)中的潮汕英歌舞場景。資料圖
“觀潮KwanTeo”于2015年成立,是扎根潮汕的非營利文化事業,致力于收集、研究、分享和創作“潮汕電影”。“觀潮”一年舉辦兩次,“新春觀潮”面向大眾,“盛夏觀潮”面向專業觀眾和創作者。
活動每年都會更換舉辦地點,遍及潮汕各地。1991年,汕頭市被拆分為汕頭、揭陽、潮州三個地級市,如今人們所說的“潮汕”便是這三個市組成的地區。與此同時,“潮汕”也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歷史上它曾有過不同的名稱(老派的潮汕裔海外華人至今仍以“潮州人”自居),地域幅員也有盈縮。韓江、榕江和練江自西北向東南奔流入海,在河谷和河口沖積成大大小小的平原,也造就了潮汕人顆粒度極高的身份認同。在這里,人們會很自然地告訴你自己是“澄海人”“樟林人”“練江人”,用宗族、信仰的神明、口音甚至是做腸粉加什么料來錨定自己的位置。
2025年“觀潮”在東湖村落地。村史記載,東湖已有800年以上的歷史,至清代已發展為雜姓村。目前村里有27個姓氏,常住人口6000人,海外僑胞1.3萬人,與潮汕地區更常見的單姓村相比更加包容和開放。
十年過去,“新春觀潮”已經成為潮汕文藝青年每年的春節儀式之一,潮汕地區以外的參與者也越來越多。
弄出一個電影放映會
2025年春節,汕頭東湖村。??觀潮KwanTeo丨圖
陳功銘和陳柏麒是“觀潮”的聯合創始人。他們在汕頭讀高中時認識,在大學期間成為志同道合的伙伴。
2012年寒假,陳功銘給陳柏麒看了學長溫仕培的畢業作品。陳柏麒大為震撼——那部短片的取景地是澄海一家已經拆除的老電影院,那曾是他童年時重要的玩樂地。片中講述了三個澄海大學生的故事,“我對那個環境特別熟悉,但里面講普通話又拉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距離出來,為什么不能講潮汕話?”陳柏麒回憶。
當陳柏麒帶著一絲羞赧提到《鮀·戀》時,陳功銘忍不住笑出聲來。“鮀”,意指鮀城,也就是汕頭,電影中,一對青梅竹馬的男女高考后分隔兩地,相愛卻又分離。陳柏麒和陳功銘對它的描述很一致:“很爛的現象級潮汕電影。”據陳柏麒回憶,《鮀·戀》在廣東高校巡回展映時一票難求,他特地求深圳大學的朋友幫他排隊搶了一張票。在深大的大禮堂,大家一邊看“化著巨濃的妝”的主演講著矯揉造作的臺詞,一邊哈哈大笑。陳功銘分析了這部電影在當時引起轟動的原因:潮汕人很想看到自己的東西,講述潮汕故事的電影太稀少了。有影評稱,《鮀·戀》“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潮汕電影”。
無論如何,陳柏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