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工程師紛紛入職高校,未必是“卷”不動了
企業的科研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科研水平也隨之水漲船高,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進行高校之外的二次深度培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產業界摸爬滾打的大廠工程師們,懷揣著豐富的實戰經驗重返高校講臺,為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
責任編輯:辛省志
又有大廠工程師入職高校,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網站近日更新資料后顯示,此前在百度(北京)視覺技術部擔任視覺算法工程師的劉鑫琦已于2025年3月加入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擔任助理教授。
大廠工程師進高校,這種“逆向”的人才流動,在今天早已不是新鮮事,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比如據公開報道,在華為任職高級工程師的王倩文,于2025年1月加入深圳技術大學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擔任助理教授。騰訊高級研究員姚亮,2024年底宣布加入中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擔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類似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大廠工程師回流高校,為何會成為一種新趨勢?
有分析認為,如今,互聯網科技行業過了高速增長的上升期,進入到收縮和調整的階段,面對經營管理壓力的增大以及裁員風險的上升,回到高校的象牙塔,跟清北畢業生爭搶中小學教師崗位一樣,是一種緩解職場焦慮的求穩選擇。
這樣的分析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適用所有人,并非所有回流高校的工程師,都是基于逃避職場壓力的“躺平”考慮。他們的職業選擇背后,往往蘊含著復雜多元的考量,不宜一刀切、膚淺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