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ESG生態|陳鋒:熱鬧背后的困境與破局
中國ESG發展呈現“表面繁榮,落地不足”的特征,ESG領域關注度提升,但實踐層面仍存在員工權益保護不足、環境監管力度不夠、公司治理浮于表面等問題。
責任編輯:孫孝文
過去幾年,“ESG”如同一場“風暴”席卷商業世界。評級機構雨后春筍般涌現,論壇頒獎絡繹不絕,企業報告動輒百頁,AI更讓“ESG敘事”觸手可及,但掀開這層華麗幕布,背后仍有企業公開鼓勵29小時的“自愿加班”,招聘要求反復強調“僅限男性”或“35歲以下”,制藥工廠偽造監測數據排放污水,企業海外工廠員工生活環境惡劣……
熱鬧與荒誕共生,理想與現實角力。當ESG從“選修課”變成“必答題”,我們需要追問:這場“風暴”,究竟是商業向善的覺醒,還是又一輪功利主義的狂歡?如何才能更好地推進ESG真正落地,讓更多利益相關方獲得實在的好處?
本期專題,我們專訪了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專家成員、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陳鋒,討論ESG熱鬧背后的困境和破解之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熱鬧之下,根基不牢
南方周末:這兩年關注ESG的政策和機構增多,增加了ESG領域的活躍度,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陳鋒:對行業而言是好事,能夠增加ESG研究和實踐的廣泛性,從業者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當前ESG發展存在“表面繁榮,落地不足”的問題,熱鬧之下,根基不牢。
環境保護雖有進步,但綠色產業發展中,仍然存在用經濟利益換取環境效益的行為。供應鏈管理上,傾向于低價者優先,而非全面考慮供應商ESG表現,缺乏系統性的ESG評審機制。公司治理層面,ESG的實際地位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對戰略影響有限;ESG報告更多停留于披露、表態。員工很多基礎權益未能落實,如8小時工作制、年齡歧視、性別歧視、戶籍歧視等,仍存在通過壓榨員工身體、時間達到低成本競爭優勢的現象。
問題核心在于游戲規則的制定與執行。當前,雖然道德層面倡導可持續發展和ESG,但缺乏系統、透明且可執行的新規則來支撐這一理念實際落地。
一些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時,沒有充分考慮其經營的負外部性,把這些負擔轉向社會,讓個人、環境、社會去承擔,不僅沒有受到懲治,反而因此獲得超額收益。一些政策導向上,仍有側重于通過筑底競爭快速推動特定行業發展以獲取國際競爭力的傾向,甚至不惜犧牲勞動者權益和環境效益。這些是ESG仍在表層沒有落地的根本原因。
重塑規則,培育土壤
南方周末:企業應如何讓ESG實質性落地?
陳鋒:ESG融入企業治理目前是一個難題,如何讓ESG真正貫穿公司運營,減少主營業務帶來的負面影響,需審視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價值,是否對社會發展進步是有益的,是否努力減少了負面影響。例如一家互聯網企業,若主要靠青少年用戶氪金盈利,對此不加以遏制,那么它存在本身就是一種“作惡”。
對企業而言,需創建一個開放包容的ESG機制,讓重要部門、利益相關方能夠在一個平臺上參與討論,確定重要議題、披露關鍵信息,將抽象指標轉化為部門KPI,確保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知曉并管理自身業務與ESG議題的正負面影響。
對行業而言,需加強對企業負外部性影響、利益相關方權益的關注和研究,實證論述企業負面的環境、員工、供應鏈等影響轉嫁給全社會造成的負擔,從而得出調整或改變規則的合適建議。
在監督層面,ESG議題包羅萬象,明確由誰來管、如何有效監管是關鍵,應鼓勵更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政府、法律系統、行業自律組織及媒體等多方力量應協同合作,如利用法律手段提升違法成本、降低維權的門檻;政策手段調整市場規則促進ESG優異企業獲得優勢;媒體輿論曝光負面案例促進企業合規經營;行業協會則可對于會員單位自律不足的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多元監管的目標是培育一個良性土壤,讓真正致力于ESG實踐的企業獲得更多認可和支持,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
南方周末:ESG有時被認為是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專屬,中小企業是否有必要、如何推進ESG工作?
陳鋒:中小微企業常以“生存優先”為由忽視ESG,但ESG本質是“風險管理的底線”,ESG合規是生存基礎,例如,餐飲企業若無視食品安全或消防安全,短期省錢可能招致更大風險。
實踐層面,首先,中小企業無需過度關注復雜的報告和評級體系,只需根據利益相關方需要,在產品手冊、公司介紹中披露對應的信息,讓客戶、供應商更了解自己。其次,在遵守基本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注重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員工福利、改善客戶關系等;作為供應鏈的一部分,中小企業也需滿足來自上下游合作伙伴的ESG要求,這對于維持業務至關重要。
必須看到,不一定披露ESG報告、設立ESG組織機構才算開展ESG工作,只要能關注利益相關方訴求,持續減少經營的負面影響,再小的企業也可以構建起一套適合自己的ESG落地方式。
南方周末:對于行業協會而言,應該如何推進企業ESG落地?
陳鋒:由于行業的相似性,行業協會可從多路徑指引企業ESG實踐,首先,可制定行業專屬ESG操作指南、規范,輔導企業ESG提升。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為例,協會針對紡織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供應鏈人權審核、污染防控等核心議題,聯合頭部企業制定行業約束性規則和指引,通過“行業自律+國際審驗”倒逼企業落實。
其次,行業協會可以成為企業為“ESG能力建設平臺”,從技術、標桿、約束三方面為企業提供指引。技術上,可組織專家為企業提供環保工藝改造、合規管理培訓等定向支持;標桿上,設立行業ESG創新獎,推廣優秀實踐和項目;約束上,定期發布行業ESG違規“灰名單”,甚至可以聯動金融機構限制劣跡企業融資。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技術進步(如AI、大數據)對ESG發展的影響?
陳鋒:目前AI影響體現在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信息披露透明度方面。企業利用AI可以快速整理歸納信息、理解ESG相關概念,幫助企業提升信息披露的質量;AI的事實核查功能,也可幫助減少虛假陳述的可能性。
雖然AI目前難以創造全新的內容或深入探討復雜議題,但它所提供的支持對于初步了解ESG框架和發展趨勢已經足夠。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AI有望在推動ESG實踐向更深層次發展的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名實相符,推進變革
南方周末:對活躍在咨詢、傳播、研究一線的ESG從業者有何建議?
陳鋒:對研究者而言,應關注ESG對企業、社會影響的實質性,關注一些根本性問題。ESG更多地在風險管理中發揮作用,影響美譽度、消費偏好等。有更多實質性的研究,分析企業ESG實踐對自身管理、社會環境多方面影響,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參考。在ESG投資方面,避免泛泛而談,加強ESG因子的歸因分析及相關策略研究,引導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
對評級機構而言,提升評級的規范性,確保評價邏輯清晰、減少人為操作帶來的偏差和質疑。同時,要避免內部暗箱操作,增強評價體系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對企業從業者而言,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足夠的行業積淀,能夠突破傳統思維,幫助推動企業內部決策變革。領導層的支持至關重要,從業者還需具備足夠的影響力去說服高層管理者接受新的理念和策略,共同推進可持續商業戰略的發展。
總之,促進ESG領域的活躍性和實質性發展,需構建一個多主體協作的生態系統。通過政府引導、行業協會協調、企業主動參與及第三方機構監督等方式,注重實踐的細節扎實,形成合力,共同推動ESG理念在中國市場的落地生根。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