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城生活舒適榜2024:江浙城市逆襲一線 誰在靠“舒適感”爭奪人才?
編者按:
在對話框上敲出這個問題之后,DeepSeek經過短暫的思考給出了答案:“歷史從未線性發展,但人類的韌性在于總能在危機中尋找出路。2025年會如何?答案或許藏在今天的每一步選擇中?!?br />
生成式AI快速迭代,人機對話上演“物我兩忘”;諾貝爾獎連番垂青AI,機器人被注入“靈魂”……南方周末2025年新年獻詞,將技術狂飆的欣喜與奧本海默式的焦慮如實呈現,鼓勵人們用自己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
什么是自己的活法?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著“理想之城”的面貌。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連續第五年,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通過近30個量化指標,從生活舒適、市民引力、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間體驗四個維度觀察當今中國諸城現狀,找尋城市發展范本。既關注通勤時間的分秒必爭,也關注駐足空間的綠地詩意;既仰望城市天際線的高度,也試圖描摹精神穹頂的弧度。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袄硐胫恰睆膩聿皇侵挥形ㄒ唤?。
北上廣深自有其熱情,成都杭州則昂揚奮進,昆明有其多彩,紹興有其舒適。每個人有自己的活法,每座城有自己的唯一性。
算法與數據不會掩蓋人性的褶皺,效率也抹不平情感的溝壑。理想之城從來不是技術與數據堆砌的烏托邦,而是能讓每個靈魂找到安放之所的有機生命體。希望你能在唯一的城,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喜歡自己。
今日,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推出《57城生活舒適榜2024》,尋找中國“舒適之城”。
責任編輯:戴春晨
在一座理想的城市里,市民居有其屋,寬敞明亮;街道整潔順暢,兩旁綠意盎然;商品琳瑯滿目,食品營養健康……更重要的是,人們手里有錢、眼中有光,可以追逐自己理想的生活。
?。ㄗ猓┓繅毫π?、收入水平高、交通暢通度高,三者兼得,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如果一座城市的交通順暢,住房數量多、品質高,就業機會多、收入高,那么勢必會吸引更多的人口,從而帶來新的挑戰。既然三者難以兼得,那么就需要尋找一種均衡的、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2025年,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持續推出《57城生活舒適榜2024》,運用量化模型,從安居指數、出行便捷度和收入三大維度出發,呈現中國不同城市的生活舒適度,為人們的選擇提供一份參考。
研究發現,生活舒適榜十強的座次中,紹興、無錫、溫州位列前三,除了第五名的佛山和第十名的長沙,其余8席均是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研究團隊認為,上榜的十強城市在住房、交通、收入上達到了一種相對理想的狀態。
如果將2023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減去2023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蘇州(28058元)、寧波(26228元)、紹興(26079元)等位列生活舒適榜前十的城市在這項數據上也與廣州(28323元估值)、深圳(27897)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在生活舒適度高的城市工作,可以跟在一線城市工作一樣,攢下同樣或者更多的錢。
一線城市雖然有較高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在安居指數和出行便捷度上卻大打折扣,因此在生活舒適度上排名位于末端。在四座一線城市中,廣州因為較為合理的安居指數,排名位于中游。
長沙市銀杏公園一角。(新華社/圖)
在這些城市有錢賺、房價低
要做到“市民居有其屋,寬敞明亮”有多難?安居指數聚焦住房問題,運用房租收入比和房價收入比兩項指標,衡量不同城市的住房壓力。
安居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銀川、煙臺、紹興、嘉興、佛山、烏魯木齊、呼和浩特、長沙、唐山、常州。這些城市因為較低的租房、購房價格和相對較高的收入水平而形成了較大得優勢。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四座一線城市雖然擁有較高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租房和購房價格較高。
國際上認可家庭住房開支占家庭收入不高于30%是合理比例,超過30%會影響生活質量。
從房租收入比(月均租房價格*42平方米/月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排名前十的城市,房租收入比均在0.20左右。也就是說,這些城市的家庭住房開支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在合理范圍內。北上深則高于0.60,是合理比例的一倍以上。
從房價收入比(城市房屋均價*42平方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排名前十的城市,房價收入比在10左右。也就是說在這些城市,居民購買42平方米的住宅僅僅需要花費10年左右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上深的房價收入比則高于35。此外,三亞和廈門兩座城市分別達到了30.7和43.6。此前,研究團隊曾分析,三亞和廈門作為旅游勝地,為了迎合消費市場而建設的豪宅、別墅等高端住宅進一步提高了這兩座城市的房價。
家庭住房開支占家庭收入過高,會導致居民生活質量下降。過高的房租和房價,也會抑制有效的消費需求。
研究團隊認為,目前消費場景的建設與有效的消費需求存在錯位。一線城市房價和房租高,居民的有效需求受到了抑制,而一線城市恰恰是消費場景密集的地方;相反,安居指數前十的城市,消費場景則更為稀疏。因此,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高、安居指數排名更好的城市,建設更多的消費場景,反而更能滿足有效的消費需求。
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發生了深刻而長遠的變化,國內住宅市場普遍出現了回調,行業泡沫逐漸擠出。大部分城市在房租收入比和房價收入比這兩項數據上,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這意味著居民租房和買房變得更容易。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部分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房租收入比和房價收入比正在緩步回升。這意味著,部分城市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止跌回穩”政策已經初見成效,仍舊是人口聚集的核心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安居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紹興、嘉興、佛山,這三座城市2023年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低,分別達到了69707、66353、67463元。因此,既想有錢賺、又想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到好房的市民,可以將這三座城市納入選擇。處于第二梯隊的可選擇城市則是長沙、常州、無錫、溫州和金華,這5座城市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6萬以上,無錫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突破7萬元。
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紹興、嘉興、佛山這三座城市如何在做到高收入的同時,擁有低房價?紹興、嘉興和佛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三座城市都與省會城市相鄰,紹興、嘉興臨近杭州,佛山臨近廣州。
此外,紹興、嘉興、佛山三城均為傳統制造業強市,擁有特色產業集群,且民營經濟活躍,市場化程度高。不同的是,嘉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橋頭堡”,承接著上海的產業轉移;佛山是廣佛都市圈制造業的重心;紹興則更多受到杭州的輻射。
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來看,紹興、嘉興、佛山三城僅比上海、杭州、廣州三城低15%左右,但是在平均房價數據上,前者要比后者低一到兩倍。
人多就擁堵嗎?這些城市不一樣
人多就擁堵嗎?實則不然。研究團隊通過職住分離度、通勤空間半徑、通勤高峰擁堵指數這三項數據,來觀察不同城市的出行便捷度。
出行便捷度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南寧、紹興、常州、南昌、廈門、???、呼和浩特、福州、溫州、無錫。一線城市依然是出行便捷度的重災區,但深圳則是特例。
為什么說人多不一定擁堵?從深圳和廈門兩座城市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從數據來看,深圳的人口密度為8908人/平方公里,比北京(1332人/平方公里)、上海(3923人/平方公里)、廣州(2532人/平方公里)高很多,但是深圳的出行便捷度得分為55.1,北京、上海、廣州分別僅有1.8、28、44.5。
似乎人口密度高,交通就會更加擁擠,但是仔細想想卻不是這么回事。人口密度首先反映了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中程度。人口密度越高,人與人見面的距離越短,即使擁堵指數會提高,但擁堵的路段也會更少。
其次,深圳常住非戶籍人口占比65.9%,也就是說住在深圳的大多是外來人口。為什么要提及這項數據?因為沒有在深圳買房定居的外來人口,調節職住分離度的自由度更高。這部分居民可以選擇離公司更近的地方居住,甚至是住在公司提供的住宅里面。而對交通造成壓力的城市居民,可能更多是已經買房、買車、在深圳定居的戶籍人口。
廈門交通便捷度在57座城市中排名第五,同樣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數據顯示,廈門島內人口密度一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3萬人,比香港、新加坡等城市還高。而島外每平方公里僅0.1萬人左右,島內和島外的人口密度比高達11∶1 。
因此,人口規模大、人口密度高,并不是造成交通擁擠的主要原因。地形復雜、城市功能區布局不合理和交通治理效率低更容易導致大范圍的交通擁擠。
重慶的出行便捷度在57座城市中僅僅高于北京,排名倒數第二。這座被稱為“山城”“江城”的城市,因地形復雜等因素,交通常常受到阻隔,導致其在出行便捷度上表現不佳。此外,重慶的行政面積高達8.24萬平方公里,是深圳的42倍之多,經濟活動密集程度自然比深圳低很多。
此外,城市功能區布局不合理,也會阻隔交通并拉長城市居民與工作地和消費場所的距離。建設“遠大的新區”,鼓勵城市居民往城市外圍搬遷,降低市中心的密集程度,是不是更好的選擇?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在捋清造成出行便捷度低的原因之后,讓我們進一步看看出行便捷度高的城市有什么經驗。
紹興的經驗在于智慧治理。2024年12月,紹興首批80個“AI交警”上線執勤,它們根據實時車流量調整信號燈放行順序和時長,為馬路上信號燈的固定配時與每天的車流量動態變化之間的矛盾,提供了解決方案。
深圳在向中國香港、新加坡、東京都等城市學習之后,明確了以公交優先和出行調節為核心的舉措,圍繞“公交提升、出行調節、堵點治理、加強執法”制定了四大對策。此前,研究團隊曾指出,深圳的亮點還在于合理的城市功能布局,帶狀組團式空間結構的前置布局,使得城市的各個城區均有實力強勁的產業集聚,生產集聚區與生活集聚區相對均衡。
此外,打通商業辦公樓宇之間的人行通道,建設“15分鐘生活圈”,便利居民生活消費與工作會面的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沒必要的私家車出行需求。
交通擁擠度高不一定是負面詞匯,這項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一座城市的經濟活力。但是,積極避免非必要的擁堵情況,讓居民在出行上擁有更加舒適的體驗,也是一座城市運行效率的體現。
在哪些城市工作更能攢下錢?
現在,我們回到與生活舒適度相關的基本問題——賺錢。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座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生活舒適度榜的重要指標。
在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上,上北深廣依舊占領前排,蘇州、杭州、南京等經濟強市緊隨其后。在2023年的數據中,上海以84834元繼續領先全國,穩坐“最賺錢城市”;北京以81752元名列第二;深圳以76910元位列第三。2024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突破8萬元大關。
在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上,進步明顯的城市是合肥,2023年合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7%,達到52594元。此外,增速超過7%的城市還有唐山和石家莊。
在收入水平高的城市工作,一定能夠攢下錢嗎?收入水平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可能更高、消費場景也更豐富。因此,研究團隊將2023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減去2023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計算57座城市“收入結余”的情況。
數據顯示,收入水平高的城市,消費水平也高,兩項數據呈線性相關。收入結余較高的城市依舊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在57城中北京、上海、南京位列前三,分別結余34166、32326、28930元。此外,蘇州、寧波、紹興這三座位列生活舒適榜的城市,在收入結余上也排在前十,結余收入均高于兩萬五千元。
在上述數據的基礎上,研究團隊認為,想要攢錢又能夠忍受一定的生活壓力,一線城市仍是首選。想要攢錢又想過上舒適生活,蘇州、寧波、紹興等生活舒適度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高”的城市是不錯的選擇。
讓我們引入另一項與收入和支出相關的經濟指標——平均消費傾向(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重),這項數據反映了一定收入水平下居民的整體有效消費水平。一般而言,平均消費傾向越高,表明居民消費潛力的釋放程度越高。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蘊在其研究論述中指出,消費傾向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即人均GDP的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發達國家的平均消費傾向隨人均GDP的增長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變化趨勢。
相似發展階段各國平均消費傾向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王蘊 姜雪 李清彬 姚曉明/圖)
如果用2023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2023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計算平均消費傾向,發現納入研究的57座城市的平均消費傾向為65%,收入水平高的城市消費傾向更低,上海的消費傾向為62%;收入水平低的城市消費傾向更高,洛陽的消費傾向為72%。也就是說,一線城市正處于U形變化的底端,二三線城市正處于U形變化的前端。
其中杭州和南寧是兩個特例,杭州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達73797元,消費傾向也高,達到了68%。南寧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35802元,但消費傾向僅為55%。
2024年,因《黑神話:悟空》而備受關注的游戲科學創始人馮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及,(杭州)節奏沒有深圳那么快,房價也不太高,大家能夠耐得住性子。游戲科學本是一家在深圳注冊的公司,后來搬到杭州。
杭州的房價收入比為22.3,比北京(36.4)、上海(35.1)、深圳(37.7)、廣州(26)更低。這也意味著,杭州相較于一線城市購房壓力更低,不用“為買房而儲蓄”,反而可以釋放更多的消費需求。
那為什么南寧消費傾向低?一般來說,城市居民具有基本的消費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相對低,意味著消費占比高,消費傾向也高。但是南寧的消費傾向在納入研究的57座城市中最低。
研究團隊認為,南寧消費傾向低,主要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寧及其周邊農業資源豐富,運輸和倉儲成本低,因此食品價格相對較低。2023年南寧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3%;二是南寧的安居指數在57座城市中位于中下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需求。
城市發展規律的背后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也應該以人為核心,而非以經濟增長為單一目的。一座受歡迎的城市,是讓居民過得舒適的城市,也是讓勞動者可以耐住性子謀劃創新、謀求發展的城市。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理想之城”課題組
策劃:戴春晨
統籌:郭倩倩
研究團隊:戴春晨、郭倩倩、李潤澤子、石登江、李婧、鄭穎琦、高佳儀、張穎穎、吳婉茜、孫一凡、宋夢凡、袁嘉婧、曾佳韻、胡康琪、闞澤宇、鄭凝、陳卓然、朱麗霞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