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談信用:交子催生了最初的信用體系
信用體系從來都不是金庫里的秘寶,而是長在人間煙火里的藤蔓。人類從交子到數字貨幣,信用始終是文明演進的核心驅動力。
責任編輯:辛省志
作為文明信用的基石,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誕生于中國北宋時期的成都(約公元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其出現不僅是貨幣形態的革命性突破,更標志著人類信用體系從實物擔保向制度性信用的重大轉型。
交子是人類第一封信用情書
行路難,行路難,
有飛錢,方便換,
商賈至京師,委錢進奏院,
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換。
一段韻味十足的四川快板聲中,商人們出現在大宋的天幕之下。這是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館內,以特殊的3D方式,情境再現了千年前的一幕。
北宋時期,四川因鐵礦資源豐富而通行鐵錢,但鐵錢笨重(一貫錢重達數十斤)、交易效率低下。商人為解決跨區域貿易的運輸難題,開始將鐵錢寄存于“交子鋪戶”,換取紙質憑證(即早期交子),憑借鋪戶信用實現“見票即兌”。
我們不妨遙想這樣一幅畫面。當蜀地的山霧還未散盡,馱著鐵錢的商隊已踏碎黎明。叮當聲從青城山響到錦官城,一車鐵錢只能換來一匹絲綢。直到某日,茶肆里飄出一張泛黃的桑皮紙,商人將半寸墨色紙片輕輕推過桌案,滿室鐵銹味忽然化作一縷茶香——這算是交子寫給人類的第一封信用情書。
這一利商利民的創舉,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