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消費十大輿情案例(2024-2025年)

節能燈、有機食品、環保家裝、二手車……

買買買的同時又對地球友好?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樂意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202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但違反綠色理念的消費類新聞層出不窮。隨著相關輿情蔓延,不僅會消磨消費者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更會阻礙社會的綠色轉型。

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分析了2024年以來超過8000條消費者相關報道,經初篩、初評等程序,并邀請11位綠色消費領域有專門研究的專家投票、點評,評出《綠色消費十大輿情案例(2024-2025)》(評選標準詳見附件)。

研究結果發現,案例覆蓋綠色產品獲取、使用和處置的全生命周期,所涉議題集中于循環經濟、平臺經濟、生態文旅、塑料污染、“新三樣”等,負面影響包括損害消費者權益、破壞生態環境和忽視動物福利等。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符合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白名單企業有156家。但企查查顯示,經營范圍為“動力電池回收”的企業超過19萬家。

2024年12月26日,據澎湃新聞報道,記者赴河南新鄉、廣東東莞等10家工廠暗訪發現,一些退役動力電池流入小部分“低小散”作坊式小工廠,通過“打粉”(用物理破碎、研磨等方式將電池破碎成粉末)、拆解組裝等方式暴力拆解,再組裝“三無產品”。

“打粉廠”的露天場地上,堆放著廢舊汽車電池底盤,工人在室內加熱高爐,拆解下來的廢舊電池順著輸送帶掉進爐子,熊熊燃燒,現場煙塵彌漫,并伴有刺鼻氣味。

新鄉市委和東莞市委均向記者反饋,收到報道中反映的問題。

評審專家點評:能源不該是評價綠色產品的唯一維度,只要動力電池廢棄后的妥善處置和環保再生依然待解決,新能源車就難以稱得上是“綠色產品”。

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報廢汽車回收處理,已是汽車產業升級的重要一環。

2024年8月11日,據央視《財經調查》報道,記者暗訪江蘇省東??h循環經濟產業園,一些沒有資質的小作坊公然回收、拆解報廢汽車,買賣報廢汽車的“五大總成”(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有些小作坊甚至還將報廢車整車出售。發動機的“身份信息”可以修改,比如更換年份。

在農家小院現場,沒有專業設備,沒有環保措施。操作過程中,車架上不時燃起明火。

報道發出后,東??h立即成立聯合調查組。2024年8月16日,東??h再次發布通告,將嚴厲打擊循環經濟產業違法犯罪。

評審專家點評:循環經濟產業園本應成為示范,卻成為報廢汽車回收的監管盲區。讓“循環”二字蒙塵,損害“循環產品”的公眾形象。

對于租客等消費者而言,二手家電最經濟實用,但二手家電翻新市場魚龍混雜。

2024年6月2日,據央視《財經調查》報道,記者來到南京市雨花臺區寧蕪公路附近,路兩側分布著上百家二手家電回收再利用店面,其中一大半專門做二手空調“翻新”。調查發現,使用十年、二十年的發黃舊空調,被除黃劑“漂”過后,看起來像新機器。貼上一套只需要幾角錢的能效標識、功率標識、生產日期等標簽,家電“煥然一新”。

2024年6月21日,南京市召開違規翻新二手家電專項整治行政約談會,會上,南京市市場監管局通報了7件被立案調查的案件情況,多家企業被發現偽造空調標簽篡改生產日期、偽造能效標識的行為,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節約能源法。

評審專家點評:二手家電市場巨大,但缺乏統一的翻新標準、準入門檻低、違法成本小,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新“限塑令”要求外賣平臺加強入駐商戶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并向社會發布執行情況?,F實中,有的商家不僅不減量,反而過度包裝,打包費標準不一、收費不透明。

2024年11月22日,據浦東新區消保委微信公眾號披露,消費者孫先生向浦東新區消保委電話反映,在某網紅奶茶店外賣下單了16杯奶茶,每杯都單獨收取了一元包裝費,16份奶茶包裝費共計16元。浦東新區消保委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