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進入3.0時代?專訪香港大館美術館掌舵人皮力
“中國最早的像成都的上河、沈陽的東宇,第二代像OCAT,再往后像時代美術館,今天已經長成新的東西?!矣X得第三代可能要強調,除了藝術家表達意見之外,怎么樣能夠成為公眾交流的平臺?!?/blockquote>發自:香港
責任編輯:劉悠翔
香港中環的半山扶手電梯,穿梭于城市的繁華與寧靜之間。從喧囂的中環出發,沿著這條世界上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緩緩上升,沿途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與充滿煙火氣的市井街道。當電梯在山頂終點停下,一片寧靜而古老的建筑群映入眼簾——這里便是大館。
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F倉展室。資料圖
這座由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舊址改造而成的文化地標,曾是香港殖民時期司法與治安的象征。如今,它成為藝術與歷史交織的現代空間。紅磚墻、花崗巖砌成的護土墻,以及曾經的牢房和監獄操場,都被巧妙地融入現代藝術的展示中。監獄操場的對面,便是大館當代美術館。三層展廳跨越現代建筑與古跡空間,每年舉辦五至八個展覽。
美術館的掌舵人皮力,職業生涯橫跨內地與香港,曾在內地策劃多個重要展覽。他是香港M+博物館管理團隊中第一位來自內地的策展人,2023年轉任大館當代美術館藝術事務主管。
皮力,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藝術事務主管。受訪者供圖
從2024年開始,他帶領大館當代藝術團隊策劃“突破系列”展覽,重在扶持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中生代藝術家?!皝喼尴啾葰W洲和美國,藝術家成長起來的基礎條件并不是特別好,我們的博物館體系特別弱。他們嶄露頭角之后,很快就會參加很多商業聯展,然后就被‘拿走’了。特別是中國藝術家,很多后半段的職業生涯都是在參加各種展覽,以銷售為原則?!逼ちοM箴^能夠突破已有體系的限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2025年的“突破系列”展覽聚焦于三位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出生的女性藝術家——艾莉斯亞、胡曉媛和梅芙·布倫南。以往的女性藝術家常被認為以直覺為主,多關注性別身份,但此次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更多基于深入的考察與研究。艾莉斯亞從歷史文物的角度出發,胡曉媛從自然科學中汲取靈感,而梅芙·布倫南則關注文物走私的流動。
導賞現場,皮力分享,過去20年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藝術家們開始強調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感知,這種對性別和身份的微觀理解,與以往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形成了鮮明對比。他還提到,近年來藝術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再次被打通,這種跨學科的對話為當代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與南方周末記者的訪談中,皮力觸及了藝術與公眾的關系、后疫情時代藝術機構的轉型策略、內地藝術生態面臨的挑戰等話題。他相信,即便處境不易,中國的藝術機構依然能走出一條與西方不同的路,形成自己的藝術生態。
“第一件事就是把看展門檻降低”
2025年2月,大館當代美術館“艾莉斯亞·夸德:彼托邦”展覽現場。受訪者供圖
南方周末:你提到未來的藝術需要更多地與公眾對話。在你的觀察里,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在過去十年中發生了哪些變化?
皮力:第一點,總的說來,在全球范圍內,過去10年藝術好像開始變成一個生活方式,而且很多時尚品牌去合作,時尚媒體去報道,藝術好像成為一個流行明星的感覺,像村上隆等很多的藝術家(的作品)就是這樣的。第二點,展覽越來越多,不光在香港,在廣州、深圳,在大灣區,一個人周末會很自然地去美術館看一下,哪怕是打個卡,喝杯咖啡。在這之外,很多觀眾會有意識地去遭遇藝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