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則柯 | 說說老中大原址的“三分立”時期
老中山大學的校園在院系調整后遭到分割,華工與華農的圍墻不僅切斷了校園的物理空間,更割裂了歷史的連貫性。原數學天文物理大樓的南門因面對絕頭路被迫廢棄,鐵鎖銹跡斑斑。而曾短暫存在的華南化工學院,如今已湮滅在記憶的塵埃中,唯有零星校友名冊中的署名,提醒人們這段“三分”的往事。
責任編輯:劉小磊
本文作者王則柯教授(中坐者)帶領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校友游覽老中大。
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內的高等教育,據說是學習蘇聯培養專門人才的模式,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當時,廣州作為我國南方最大的城市,又得風氣之先,已經有兩所在國民政府時期被批準成立研究院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一所是1935年首批與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一起成立研究院的國立中山大學,另外一所是次年與中央大學、燕京大學、圣約翰大學等七所大學一起獲準成立研究院的私立嶺南大學。論校園之美,廣州這里先基本建成的老嶺大和后一些建成的老中大都是有口皆碑,為全國矚目。
想不到院系調整以后,兩個老校園這種“伯仲之間”的雙美互美格局卻很快發生變化,進入21世紀,市民、學子和游客對老嶺大校園的偏愛已經非常明顯。這主要是因為老嶺大的校園,基本上仍然是一所大學獨享,而老中大的校園,一開始就被華工華農兩所大學分據。按照我國的傳統,大學普遍建有圍墻,兩所大學之間,更是必須用圍墻隔離,于是老中大原來也很好的建設格局,慘遭瓦解。這個“后效”,隔離圍墻在老中大劃給華工的原化工系大樓和劃給華農的原數學天文物理大樓當中穿過的地方(附圖線條最密處),顯得尤為突兀。遲至2024年10月,當筆者帶著嶺南的年輕校友,沿著隔離圍墻從東向西走向原數學天文物理大樓西南角當年中大校友為祝賀老中大新校園基本建成捐建的石坊鐘亭時,就有一位推著自行車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