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計算引擎:硅基情感如何改寫人類認知?
具身智能備受關注、如何看待源于機械的“真情實感”、提出概念“共識之墻”
“你看《銀翼殺手》有何反應?”
“不會哭到短路,但有可能會感慨萬千?!?/p>
這段帶著類人情緒的賽博朋克式對話,來自最新“出道”的靈犀X2機器人和它的研發者之間。作為第一臺真正具備復雜交互能力的“靈動機器人”,“具身”軀殼迎來“AI魂魄”,背后是其所搭載的情感計算引擎技術所取得的突破式進展:在“電光火石”的毫秒級交互反應中,當機器人注視著你的面部表情和語音語調,飛速計算的數據開始精準判斷你的情感狀態,在極致的“察言觀色”中做出若干個選項中最為適當的回應,甚至開頭那句神來之筆的“感慨萬千”,焉知不是這樣精準踩準人類爽點的“投其所好”?
從冰冷的“指令執行”到細膩的“情感共鳴”,“AI技術”和“高精度機器人”兩個時下大熱的概念怦然撞擊,情感計算引擎技術正是其創新結合的標志之一,其中所反映的進化趨勢正不斷重塑著人機關系的邊界。也許就在這句“感慨萬千”中,我們正在見證人機關系史上的重要轉折——硅基智能首次在情感維度對碳基文明發起溫柔叩擊,呈現出人工智能從“工具”向“伙伴”轉型的生動圖景。
一、情感計算,從“執行”到“共情”的技術躍遷
自從春晚上扭著大秧歌的宇樹機器人一戰成名、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手席卷社交平臺,我們可以觀察到,“高精度機器人+AI智能”的強勢結合已站在產業變革的臨界點,在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具身智能”作為熱詞備受關注,印證著這項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更多領域、開辟更多賽道??萍紕撔碌呐币褋?,公眾在社會接受心理上多持積極態度。
在杭州西湖之畔,機器人版的白娘子和許仙成功相會;在深圳人才公園,機器人跑者正與人類跑者一起“動次打次”跑起來;商業賽場上,多家人工智能機器人正帶著吉祥三寶(保安保潔保姆)的野心全力沖鋒……從“具身”到“智能”,機器人有如踏上取經路,當“電子心跳產生波段”,機械的“泥塑土身”睜開了閃爍著神魂的“雙眸”,更具溫度地嵌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靈犀X2的“感慨萬千”恰是這場變革的縮影,通過結合視覺、語音、語義分析及生理信號識別(如心率、體溫),動態解析用戶情緒并生成擬人化回應,實現了“從無情至有情”的質變。試想,在醫療領域,情感機器人可以有效撫慰焦慮的患者和家屬,成為兼具溫度的聆聽者和安撫者;在教育場景中,它能根據學生的挫敗感調整教學策略,以靈活多變的選擇徐徐輸出知識;甚至在社會服務中,情感計算可幫助機器人識別緊急情況下的恐慌情緒,提升應急響應效率。
二、智慧交互,由“造人”至“盜火”的千錘百煉
如同河流奔涌,“量變”一直在進行,只是人們往往更為“質變”矚目。
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誕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與近期AI領域的多重突破共振,例如生成式AI展現了強大的延展性創造力;而感知型AI則進一步打通了物理世界與情感維度的關聯。兩者的結合,標志著AI從信息處理轉向情景嵌入的創新轉變,而背后則是來自人類智慧結晶交匯的千錘百煉。
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誕生為例,其一是更加精微的機械形體鍛造。就像人有200多塊骨骼一樣,與靈犀機器人同屬一家公司的智元人形機器人A2,全身有400多個零部件。越疆科技所發布的全球首款“直膝行走”具身智能機器人,全身配置41個自由度,搭載重復定位高精度仿生協作臂,能輕松完成倒牛奶等復雜的早餐制作。
其二是引入真實維度的模擬訓練,并同步進行海納百川的大數據“喂養”。復刻真實應用場景如家居、商場、辦公、餐飲等,讓機器人在開放的環境里學會應對更復雜的任務。開源海量規模的仿真數據集,打造極其高效的虛擬練功房。在相關的機器人數據采集中心,我們可以看到上百名數據采集員正頭戴VR眼鏡、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機器人做家務——疊衣服、收拾碗筷、倒茶、送餐、清理桌子、超市收銀……具身智能機器人自人類手中誕生,又由人類辛苦“撫育”,研發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似“造人”,又似“盜火”。
今年春節前,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啟用了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集合了超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目前,每天能產生上萬條數據,預計今年有望沉淀下1000萬條數據,部分訓練數據集將通過國地中心的開源社區開放共享。未來,“人人貢獻數據,人人共享數據”或成為智能時代主流,而在“人形機器人人人造”這一看似拗口的句式中,你能分清“人”的決定因素和“智能人”的決定因素各占多少?
三、未來圖景:技術的全力奔跑和人文“退后半步”的反思
然而,情感計算技術的普及也伴生著尖銳的倫理爭議。若機器人深度介入人類的情感生活,人類是否會在高度的共鳴中逐漸依賴,并喪失真實的情感表達能力?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情感真實性”的爭論:機器人的“感慨萬千”本質是算法基于大數據對情感符號產生的一種模仿,而非人類的主觀體驗,當人們將情感投射到機器上,可能陷入“擬像崇拜”的虛擬陷阱,混淆工具與生命的本質差異。正如《銀翼殺手》中復制人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機器人之“情感表達”也在挑戰人類對意識與情感的固有認知。而在哲學的激辯中:當AI的行為反饋無限逼近生命體,人類還能否堅守自我情緒的“唯一認定”?
技術的發展與人文的重構本就相輔相成,面對情感計算的浪潮以及AI技術必將帶來的對人性倫理的反復挑戰,這里嘗試著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共識之墻”,意即面對未來AI重構社會公共關系的機遇與壓力,公眾應在“強有力的共識”下,構建一種新的“人機契約”范疇:哪些范圍是AI能夠深度觸及、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哪些倫理范圍嚴禁AI突破,否則會面臨弊大于利的社會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樣的“共識之墻”是動態的,將在人類與AI的反復博弈中逐漸形成,既有賴于相關部門和行業標準及時給予預判,更有賴于公眾以更為理性的態度去理解AI、使用AI。
比如針對情感計算技術,從技術角度來講,我們需建立情感數據的倫理框架,確保技術服務于人的尊嚴;從社會角度來講,探索機器人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輔助性角色”,避免情感替代導致的人際關系異化;從文化層面來講,重新審視“人性”的定義,承認情感交互技術的價值,同時堅守人類情感的不可替代性。
目前,上海有關部門正在進一步研究,推動類似技術測評、認證體系等平臺的成立,通過開展一系列測評認證,推動人形機器人更加正規地“持證上崗”,就是城市精細化智慧治理進入AI時段的可貴嘗試。
其實,回到開始的人機對話場景,靈犀X2的“感慨萬千”,既是AI進化的里程碑,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對技術既渴望又恐懼的復雜心態。正如研發團隊所言:“科技發展的主題永遠是喜新厭舊,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下一個?!?/p>
在追逐下一個“更好”之前,我們或許需要同步思考:如何在機器的“情感”中,守護屬于人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