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你的安全出口在哪里?
30年來,尹秀珍不斷收集來自不同國家的無數人的“經歷”(舊衣服)創作,承載個人記憶的舊物經由她的組合拼貼,勾畫出一幅幅時代更迭中的集體剪影
“她的作品跟公眾的關系是平等的,而非高高在上,每雙鞋、每件衣服都是親密性的體現,帶有記憶的溫度,這才是真正的公共藝術”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周建平
尹秀珍站在已經搬空的工作室,展覽“刺天”中的多件大型裝置作品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我覺得人應該是自由的,尤其是頭腦里的那種自由。你要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看,自由地去做一件事……雖然到最后你要具體地去生活,但不能局限于生活本身?!?/p>
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尹秀珍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呈現她的大規模個展“刺天”,二十余件材質、語匯各異的重磅巨作,讓觀眾見證了這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勇猛精進的“天問”求索之路。
尹秀珍的創作極具實驗性和人文關懷,三十余年來,她以日常物品為載體,將個人記憶、集體經驗、社會變遷織入裝置、雕塑、影像等不同媒材的作品。在“刺天”大展中,她以人們穿過的斑斕舊衣裳修補坍塌的天空,隨即讓駛進展館的“飛行器”載著擎天巨柱刺向穹頂,突進新的領域;她借助“旅行者一號”飛船的最終回眸觀望地球,轉而從每只眼球上提取反射大千世界的一片高光;她收集了“1080口氣”賦予人的呼吸以微妙形狀,又用3D打印機捕捉觀眾情緒,激活一場“未知”的星體運動……
“她的創作都是立足于她自己的經驗之上,而且與中國社會關系密切;同時她的作品有一種當代藝術的‘世界語’,超越了任何本土和全球的對立?!?014年,藝術史學者巫鴻曾以“完全本土、完全世界”高度評價尹秀珍的創作,10年后作為“刺天”的策展人,巫鴻強調:“這場展覽有一個全新的維度,里面有很多從微型到宏觀的跨度,比原來的‘本土’和‘全球’更為宏大?!?/p>
從微塵到宇宙,媒介千變萬化,關鍵以“人”為尺度?!按烫臁奔扔芯扌脱b置的宏大歷史敘事,又不乏精細小品的日常詩意觀察。沿著PSA大廳U形展陳動線向里走,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散落在各個角落白墻下的綠色“安全出口”標識動了起來,每個標識下方都嵌了個小視頻,這是尹秀珍發動全家的“創作”:從3歲幼童到90歲老人,所有人朝同一方向蹣跚、步行或奔跑……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很忙,不知道怎么就變老了,跟家人相處也少,尤其是父母,所以這次把全家人接到工作室,做了這個《安全出口》?!币阏浞窒磉@次“回歸家庭”的創意:“我在工作室搭了個布景,放了臺跑步機。你會發現,3歲小孩跑著跑著停下來,但傳送帶還在走,他就掉下來了,完了哭著跑出去;我爸爸九十多歲了,患有阿茲海默癥,你跟他說什么立馬就忘,站在那個點,你跟他說得特別清楚:‘爸,你原地踏步’,他走著走著就轉向掉頭了,還會唱起歌來,但他那天特別快樂:真好呀,今兒這么多人!我覺得藝術的魅力那一刻就體現出來了,其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一個‘安全出口’?!?/p>
展覽同名裝置“刺天”,該組裝置由《飛行器》《刺天》《補天》三件作品組成
“它停在地上,但讓我們想象速度和變化”
一輛1958年生產的農用手扶拖拉機。
一臺1983年組裝的上海桑塔納轎車。
一架1980年引進的波音747民航飛機(展品由鋁皮和日常用品模擬制作)。
步入“刺天”展覽現場,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由上述三種交通工具組裝而成的巨型《飛行器》,觀眾能夠“坐”進這個穿梭時空的龐然裝置。
《飛行器》曾參加第七屆上海雙年展,這是尹秀珍組裝“時代記憶”的一次大膽實驗:人貨兩用手扶拖拉機開啟了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時代;第一臺合資轎車桑塔納象征著那個年代摩登家庭的生活;波音747飛機則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和打開國門的決心:它見證了中美兩國直航、中國民航跨越北極,以及中國第一次生物燃油試飛等多個重要時刻。
“拖拉機,轎車,飛機——這三種交通工具連接著農村、城市和世界。這個《飛行器》將差異和共識、交融和矛盾共處統一體。它是不同層面生活和時代的交匯點,是混合生活方式的思考空間?!?/p>
在尹秀珍看來,這個《飛行器》既是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建筑、公共空間,她鼓勵觀眾自由進入、相互交流?!八T诘厣?,但讓我們想象速度和變化?!?/p>
“飛機”的意象曾多次出現在尹秀珍的作品中。英國藝術評論家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早在1990年代就與尹秀珍相熟,在她的記憶中,“2003年北京798剛起步時,還沒多少錢可以做展覽,小尹就敢做飛機這么大的作品了,當時感覺太震撼了!”
浸淫中國當代藝術三十余年,凱倫能說流利的中文,形容尹秀珍的作品,她多次使用“震撼”這樣的詞語?!皝淼健烫臁@個展覽,從規模、震撼度來說,我覺得尹秀珍太了不得了!今天很多人在談藝術創作,我覺得:一個是興趣點,一個是好奇心,一個要愿意動手做事兒,還有一個是要愿意付出,我們看尹秀珍一路的創作,你會發現,她是真正的藝術家?!?/p>
1963年,尹秀珍生于北京一個工人家庭,母親在國棉廠上班,姐姐喜歡畫畫。受家人影響,她從小畫畫,也愛縫紉和編織的手工活。1981年高中畢業后,尹秀珍進入一家建筑公司擔任室內美工。決心報考藝術院校的她白天上班、夜間備考,1985年,她被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錄取。在眾多同學中,后來同為藝術家的宋冬成為她的終身伴侶。
“她平時不太愿意說自己的作品,我們聊天,她總說藝術作品有自己的語言。觀看尹秀珍的整個展覽,你會發現她使用的媒材很多,她更愿意用材質這樣一種感知性的東西去表達?!彼味钆宸拮拥?,是她銳敏的“感知力”。
尹秀珍的當代藝術實踐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1985年11月,美國波普藝術先驅羅伯特·勞申伯格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型個展,剛進油畫系求學的尹秀珍和宋冬前往觀展,那些廢舊報紙、輪胎、麻袋、罐頭鋪就的“出格”作品,震動了他們原先對藝術的認知。1994年,尹秀珍決定放棄架上繪畫?!爱敃r我不再畫畫,開始使用手頭能找到的隨便什么材料來創作藝術作品?!?/p>
尹秀珍最早的非繪畫“實驗”,已顯示出她對材料、形狀和顏色非同尋常的敏感。1994年,她和朋友們騎車去京郊游玩,創作了作品《離樹》:圍繞著一棵樹,她放置了幾十個盛滿水的瓷碗,然后用細繩將它們連在一起,在大地上布下一幅朦朧的“迷宮陣”。次年,她又用數根細麻繩將一棵歪斜的樹“織”成了一把自然的豎琴,取名《樹琴》,“大自然成為調琴師,風使琴樹鳴唱。音律與自然共存。每個游人都可以成為演奏者?!?/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