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ESG生態|呂建中:ESG偏移、重疊與進取方向
ESG生態圈目前存在標準重疊、機構角色重疊、參與者身份重疊問題,加劇了生態圈內耗,企業疲于應對繁雜標準,評價分歧影響市場信任,存在資源浪費與低效運作現象,破局需厘清機構職責邊界,建立獨立透明的評價體系,提升ESG生態的協同性與公信力。
責任編輯:孫孝文
全球ESG浪潮裹挾著歐盟監管變革、美國政策搖擺,以及資本市場的“綠色”偏好而來時,中國的ESG發展正處于一個微妙的階段。一邊是頭部企業高調宣布“碳中和”路線圖,投資機構將ESG因子納入投資決策;另一邊,ESG的深入實踐步履蹣跚,信息披露質量參差不齊,中小企業仍在成本與合規的夾縫中掙扎,部分企業甚至陷入“漂綠”誤區。
在這場短期利益與長遠價值的博弈中,中國ESG生態良性發展的路在何方?中小企業在政策變化中如何自處?從業者應如何“修煉內功”?本期專題,我們專訪了中國管理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上海外商投資協會專家決策委員會主席呂建中博士,討論ESG風云變幻背后的進取方向。
“ESG生態圈信息越發冗雜,如何把握進取方向成為關鍵” 圖|視覺中國
政策與實踐的分化
南方周末:中國ESG發展目前有哪些階段性特征?
呂建中:中國ESG生態圈的整體水平仍處于從起步到完善的階段。表現出幾個分化:
一、企業間的分化:頭部企業的積極實踐與一部分企業懷疑、觀望、等待之間形成對比,分化程度正在拉大;外資企業、央國企在ESG實踐進展方面表現突出,民企、中小企業滯后。
二、行業間的分化:不同行業面臨不同實質性議題管理挑戰,呈現為在信披方面的分化,如金融行業ESG指標披露率遠高于其他行業,而汽車制造、電子電器等行業指標披露率較低。
三、實踐深度分化:一些行業及企業將ESG整合到企業經營方針、總體戰略和經營管理,而另一部分只停留在信息披露層面,后者在公司治理、環境管理等方面存在深層問題。
四、評級結果分化:不同行業、企業ESG評級結果差異顯著,這與行業特征、披露方式、數據獲取難度,以及評級方法論有待透明、公正、成熟有關。
五、區域間分化:經濟發達及市場活躍地區推進ESG的進度和規模遠高于欠發達地區,ESG區域發展狀況不均衡。
總的來說,中國ESG成長仍面臨系列挑戰,包括法律法規需進一步完善,ESG評價標準應更注重將商業邏輯與社會邏輯整合,企業及行業ESG數據披露能力待提升,專業人才短缺的短板亟待彌補等。
南方周末:ESG國際趨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新變化?
呂建中:ESG走向正受到一些國際因素的干擾,體現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之間的博弈。歐盟近期公布了歐盟5年發展綱要《競爭力指南》(即“歐盟競爭力指南針計劃”》《Omnibus Package》(即“歐盟綜合法案”),對現有ESG法規(CSRD、CSDDD、CBAM等)進行調整,ESG監管從高強度推進轉向更務實的平衡調整,減輕中小企業和部分跨國企業的ESG合規負擔。
美國特朗普政府基于資源分配上的策略性選擇,更傾向削減?ESG 監管及支持傳統能源產業和自由經濟,更注重短期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對長期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持更為寬松的態度。
這些政策波動給中國ESG行業信心帶來一定影響,出現了一股對ESG懷疑和動搖的逆流,甚至一些機構不再用“ESG”這個提法。這些行為反映了其對商業文明進步缺乏正確的歷史觀,沒有抓住ESG在社會進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ESG叫不叫這個名詞不重要,企業的韌性和持續競爭力才是根本。宏觀部門應及時給出明確的指向,促使ESG發展結合本土戰略,融入國際大循環,向正確、務實的方向發展。
南方周末:中國ESG生態圈的主要參與者(政府、企業、評級機構、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咨詢公司等)目前是否存在角色缺位或重疊?
呂建中:角色缺位體現在企業的實踐程度不夠。ESG實踐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而另外部分企業(包括供應鏈上的企業和中小企業、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在認知、共識和參與度方面仍存在參與度低、與全行業的推進程度存在不均衡的問題。
重疊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ESG標準的重疊,各地、各行業、各組織紛紛制定相似的ESG標準(多以團標形式起草、頒布);二是機構職能的重疊,行業協會、咨詢公司參與了ESG相關的標準制定、培訓和咨詢服務,但在具體職能上存在一定重合,可能導致資源分散和效率低下;三是評價者和參與者身份的重疊,一些制定標準的機構也同時向企業或社會提供評價服務、咨詢服務,導致職責邊界模糊,可能影響評價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中小企業的困局
南方周末:目前ESG更多目光聚焦在上市公司、大企業,中小企業是否有必要開展ESG實踐?
呂建中:當我們把ESG理解為企業管控風險、創造長期價值、提升韌性和市場競爭力時,我們就會清醒地意識到,ESG對于中小企業“活下去”“活出來”“活得久”“活得好”的成長路徑至關重要。對身處供應鏈上、有融資需求、有潛在國際市場的企業更是如此。
內部而言,系統性的風險管理往往是中小企業的薄弱環節。ESG在公司治理、風險管控等方面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識別和降低潛在風險(如環境污染、社會爭議和治理不善等),提升運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外部而言,政策對ESG的關注開始涉及中小企業(如財政部計劃到2027年推出企業可持續披露基本準則,并逐步從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擴展);投資者和消費者對企業的ESG表現關注度不斷提高(如有數據顯示超過70%的亞洲投資者表示比2020年更加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鏈主企業越來越嚴格地要求供應商改進ESG表現,這些趨勢都將影響企業構建競爭力的窗口。
南方周末:行業可以為中小企業或者能力不足者提供哪些支持?
呂建中:2024年2月,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聯合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發布了《中小企業ESG信息披露指南》,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套量體裁衣、切合實際ESG信息披露框架,幫助中小企業實事求是地根據現階段狀況,參與推進ESG工作。
行業里常見的賦能實踐還包括舉辦ESG信息披露專題培訓、建立在線學習平臺、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開放信息或交易平臺、配備數字化工具、開發適合中小企業使用的ESG信披模板和數據庫、簡化披露工作流程等多種形式。
需要關注的事情
南方周末:哪些被忽略的議題需要ESG圈中人加強關注和研究?
呂建中:一是如何撬動中小企業的參與。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資源短缺、成本增加等挑戰,加強對中小企業參與ESG實踐路徑和方法的研究,有助于補齊短板。當務之急,是探索適合中小企業的ESG管理的模式和信息披露的框架。
二是社會議題的深入研究。目前較多的、可量化的研究集中于環境議題,社會議題的復雜性、公司治理和環境管理的關聯性應得到足夠的重視,特別是社會議題的本土化問題。
三是“漂綠”現象的識別與治理?!捌G”指企業通過誤導性信息包裝成ESG友好型企業,以迎合市場需求。這種現象不僅損害ESG的公信力,也對市場和投資者造成了誤導。
南方周末:對于活躍在咨詢、傳播、研究一線的ESG生態圈的機構和個人,有何建議?
呂建中:一是主動建立和維護動態知識庫(可以使用ChatGPT、DeepSeek、Kimi等AI工具作為輔助),提升跨領域知識(法規、政策、議題)以滿足ESG實踐所需的環境、社會和治理多方面的知識。
二是練就堅實的數據分析素養,增強商業及社會洞察能力,特別對于咨詢師而言,掌握了數據分析和評估技能,才能處理復雜的ESG信息;擁有商業和社會洞察力,才能與企業發展階段、經營特征結合,為客戶提供精準的建議。
三是培養嫻熟的溝通能力,用利益相關方聽得懂的語言與企業、政府、投資者、社區、供應鏈上下游等有效交流,理解各方需求、梳理問題、抓住要害,助于推動ESG項目的啟動和落地。
四是保持學習和提升,獲取一些必要的專業認證(如CFA-ESG證書、CPBA ESG等),提升專業素養和市場競爭力;定期參加ESG相關的行業會議和活動,拓展人脈,獲取最新動態。
我提出過一個“五度模型”,旨在培養能在不確定、復雜的環境中應對挑戰、擔當得起責任的人才,具備國際視野、專業精神和人文情懷。這個“五度模型”也適合于活躍在咨詢、傳播、研究一線的ESG生態圈的機構和個人,愿大家在這五個度上不斷精進。
圖由受訪者提供
?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