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柏林 | 健康也是文科的事
健康不只是你吃了什么,補了什么,你怎么去鍛煉或是糟蹋自己的身體。促進健康的很多因素是人文的、心理的、社會的,而未必是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這或許是文科理科其實應該跨學科合作的一個原因。換言之,健康有文科的層面。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01年9月11日,紐約,穿過倒塌的世貿中心大樓的人們,身上滿是粉塵。資料圖
我的家族是一個長壽的家族,我老母親虛歲都96了,她是一本關于健康問題的活教科書。過去很多年,她住在農村老家,一直生活自理。前年傳出村里要開礦拆遷,打破了家里的寧靜。拆遷消息之后,她面臨失去住處的可能,也沒有得到合理的安頓,這讓她一下子陷入困頓,并長期焦慮。這么長時間,她開始輪流在幾個子女的家庭生活。值得思考的是:住在兒女家,她吃喝都比過去好,可她的健康卻急劇惡化,聽覺、視覺都開始大幅度減退。為什么會這樣?我想她住在子女家,感覺寄人籬下,失去了自主權和自我掌控的感覺,心里郁悶,結果直接影響了她的健康。后來我和幾個姐姐商量,無論如何,要給她租或者買一個屬于她自己的小地方。這種做法更昂貴,也加重了我們的負擔,可我們仍堅持這么做,因為我想到了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想到她所需要的自我空間和自我掌控的感覺。對于住處,她提都沒有提到過是大是小,是貴是賤,而一再強調要“自由自在”。
康涅狄格大學社會學系凱瑟琳·拉特克里夫教授所著《決定健康的社會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一書,在引言部分引述了美國公共衛生領袖萊斯特·布雷斯洛(Lester Breslow)的一句話:“從長遠來看,住房對健康可能比醫院更重要?!蔽已a充一句,從長遠來看,安全感比伙食重要,心情比藥物重要,個人空間比豪宅重要。從生存經濟走過來的人們,習慣性地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底層打轉,只考慮物理層面的衣食,不大關注更高層次的安全感、自主意識、個人空間、社會交往、信仰自由等方面的追求。
健康不只是你吃了什么,補了什么,你怎么去鍛煉或是糟蹋自己的身體。促進健康的很多因素是人文的、心理的、社會的,而未必是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這或許是文科理科其實應該跨學科合作的一個原因。換言之,健康有文科的層面。例如,因為一些社會性因素,長期生氣、焦慮,心病會導致生病。這都屬赫赫有名的健康社會決定論討論范疇。
我現在任職于一家醫療保健類高校,健康社會決定論說法常被提及,我于是買下了《決定健康的社會因素》一書,并參加了相關的讀書會。這個學期,每幾周就和大伙兒討論一下健康的社會性因素,權當大叔捧著裝有枸杞子的保溫杯,在馬路牙子上與人嘮嗑了。
《決定健康的社會因素》書影。
決定健康的社會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簡稱SDOH)是指影響個人和群體健康結果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這些因素塑造了人們生活的條件,并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狀況。具體而言,生活條件的驅動因素包括政治經濟要素,如政府政策、權力分配、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