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祖先何時愛上吃肉?
長期攝入肉類等動物性食物,是導致人類的大腦體積增加的主要推動力之一。350萬年前,人類并不經常吃肉;而到了80萬年前,烤肉已讓人欲罷不能。
責任編輯:朱力遠
與近親黑猩猩相比,人類算得上肉食動物了。目前,中國人均年消費肉類已超60公斤,有些歐美國家甚至超過100公斤,而且全球肉類消費量仍在不斷攀升,顯示人類對吃肉有點欲罷不能。
在現代社會,吃肉太多的確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健康問題,但是在人類進化歷史中,愛上吃肉其實對人類進化至關重要,特別是人類大腦的進化。研究顯示,長期攝入肉類等動物性食物,是導致人類的大腦體積增加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因為人類大腦能量消耗占到人類能量消耗總量的20%左右,動物性食物是這些能量的主要來源。因此,人類到底是何時愛上吃肉的,是考古學家研究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話題。
300萬年前,肉食很少見
2025年1月17日,一個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和南非金山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撰文披露,35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并不經常吃肉。
這些人類遠古祖先正是著名的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人類早期存續時間最長的人科動物,于385萬年至295萬年前生活在東非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地。迄今為止,科學家已在東非各地挖掘出300多個南方古猿個體的遺骸,而其中最著名的成員是被命名為“露西”的雌性古猿,被媒體稱為“人類祖母”。南方古猿既有猿類特征,也具有人類的特征。它們的面部特征與猿類相近,手臂粗壯有力,手指彎曲,適合爬樹,而且它們的大腦容積只有現代人類的三分之一,但是它們也能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而且有著類似人類的小犬齒,這是區別黑猩猩與人類的重要特征。
要弄清楚3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吃些什么并不容易,突破口正是它們的牙齒。研究人員主要用氮同位素技術分析古人類的食物組成,具體來說,氮同位素有兩種較為穩定的形式,分別是氮-15和氮-14,氮-15在動物性食物中較多,而氮-14則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因此研究人員用氮-15/氮14同位素含量的比值來評估古人類偏肉食還是偏素食。
牙齒化石告訴我們350萬年前古人類吃葷還是吃素。(資料圖)
科學家一般用氮-15/氮14比值對骨骼或牙本質中的膠原蛋白進行研究,不過這些組織通常很快衰敗,導致其中的氮同位素容易丟失,因此原先的氮同位素分析技術最多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