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最難一關:成為標準制定者
現有國際標準中90%以上都是西方國家提出和主導的,中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僅為2%左右。
國際標準制修訂的成本,通常只有政府標準化機構和大中企業能承擔得起。
當前,國家、行業之間貿易競爭的核心已由產品轉向了標準。
責任編輯:張玥
當前,國家、行業之間貿易競爭的核心已由產品轉向了標準。視覺中國/圖
2025年2月27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發布了由中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
牽頭制定國際標準是不容易的?!翱床灰姷亩贪濉薄獙W者林雪萍這樣形容中國在構建全球化標準認證能力上的困境。
中國進入幾大國際組織的時間,或許能更直觀地呈現,短板背后深層的歷史原因。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標準化機構,1906年成立。1957年,中國加入IEC,直到2011年、該組織成立100年后,中國才成為常任理事國。成立于1947年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中國1978年才真正加入,2008年,成為常任理事國。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國際標準的制定上,中國是沉默的。據ISO的數據顯示,2000年前,中國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僅為13項。這個數據在中國加入WTO后,迎來了增長。從2001年至2015年,中國制定的國際標準達到182項;2015年到2020年,中國主持的國際標準數量超過了800項,但是,之于全球標準總數,占比還不到2%。
對國際標準的參與,近年來,越來越得到政府的重視。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綱要指出,要履行國際標準組織成員國責任義務,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2024年,《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2024-2025年)》發布,明確提出“實施標準國際化躍升工程”,包括深度參與國際標準組織治理、積極推動國際標準研制等。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很多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都與國際標準制定相關。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建議,加快制定中國白酒國際標準;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提出,要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制定行業標準,助推形成國際標準。
國際標準的制定為何如此重要?有專家指出,當前,國家、行業之間貿易競爭的核心已由產品轉向了標準,形成以標準為手段,占領市場的競爭模式。我們試圖通過中國的企業、專家在過去十幾年里一步步參與主導國際標準的經歷,具體地呈現這樣一個看似宏大行動的背后,更真實、可感的挑戰與意義。
漫長而曲折
“參與國際標準的開始,其實是被動的?!鄙钲谑袠藴始夹g研究院國際標準化研究中心主任溫利峰從事國際標準化工作近20年,她告訴南方周末,深圳特殊的位置決定了這里向外的產業較多,大量的出口貿易企業需要了解國際上對出口產品的標準技術要求。這就倒逼她所在的單位要關注國外、國際標準。不過最初,更多的工作還是集中在“找資料,解讀標準,做指標分析”。
她回憶,真正開始推動標準走出去,是在2007年。深圳的光伏企業主動找來,希望在政府的協助下,主導一些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國際標準。當時中國的光伏技術跟國外基本持平,實現了技術的突破。
但這第一次走出去,就讓溫利峰切實體會到主導一項國際標準的曲折。
按照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流程,一個標準,首先要經過對應的技術委員會的討論,確定是否列入工作計劃。然后是投票立項,再進入具體的標準提案過程,同時成立工作組,編寫草案。之后,草案將被分發至各個成員國家征求意見,不斷討論、修改,這個過程的反復次數無法預估。在最終出版前,還要經過所有國家的投票。這其中的每個環節,都伴隨著相應主體的投票,也意味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