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以制度和人才治理國家:漢初的黃老道家
漢初文景之治的各方面都體現了黃老政治的成功。這種早熟的制度設計,在文景之治中創造了中國歷史上首個“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奇跡。
責任編輯:辛省志
漢景帝年間,儒生轅固和道家學者黃生,在長安展開了一場御前辯論。黃生率先發難:“湯武非受命,乃弒也?!薄苯庸艨鬃油瞥绲摹俺蓽锩?、武王伐紂”,聲稱兩位儒家膜拜的圣王,歸根結底是弒君作亂的反賊。轅固則搬出了我們熟悉的話術:“吊民伐罪是順應民心,推翻暴君怎么能叫弒?”
黃生早就在等這套說辭,回應說帽子再舊也要戴在頭上,鞋子再新也只能穿在腳上,這是上下有別。君王再壞,臣子都不該犯上作亂。將商湯、周武王比作新鞋,即便華美也必須踩在腳下。這顯然是為了引入場外勢力打擊對方:漢景帝就在旁觀論戰,肯定會贊同自己的“君權神圣不可顛覆”。而對手面對這一政治陷阱,就算心里不服也難免啞口無言。
然而轅固卻沒有跳坑,反而順著對方的邏輯反問:“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漢景帝聽到這里,立刻終止了辯論——這位帝王深知,肯定湯武革命,等于給自己治下的造反者發許可證;而否定討伐桀紂,則漢高祖反秦也是作亂,從根子上動搖漢室合法性。
景帝的調停充滿了黑色幽默:“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睗h朝人相信馬肝有毒,所以再愛吃肉的人也不會去品嘗。這次御前辯論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伐紂到底好不好,果然如同有毒的馬肝一樣,成了當時碰都不能碰的話題。
消失兩千年的“黃帝”
以今人的刻板印象來回顧這次辯論,會覺得頗有些奇怪:宣揚君君臣臣、上下尊卑的儒家,卻在大談弒君的合法性;講究清凈自然、高下相傾的道家,卻在極力維護等級制度——這倆莫不是拿錯了劇本?
其實就和今天的網民對線一樣,很多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在詰問下只好表現得越來越極端。黃生明顯是在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