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 改革 核心價值觀
如果說伊拉克戰爭成就了CNN,“9·11”成就了鳳凰衛視,央視靠誰來成就?放言之,擔負著構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媒體們靠誰來成就?
與新聞聯播“變臉”的“喧囂”相比,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最近的內部大調整并不為外界所注意。其實,“變臉”只是這次大調整的一小部分。
央視的官方語言稱其為機構調整,調整的結果是:曾引領中國電視改革的新聞評論部不復存在,被分成社會專題部和新聞專題部,同時,還有一大批欄目“下崗”,如360度、本周、社會記錄、東方之子、百姓故事等。
無疑,改革始于“危機”。在2007年的相關統計中,央視新聞頻道的收視份額,在全國上星頻道中,居后列,在臺內部,則跌至倒數第二。
這樣的“產出”與巨大的物質資源投入和壟斷政策資源的占有不對稱,更與國家電視臺新聞頻道的身份和責任不相稱。因此,在新聞頻道跌無可跌之時,改革勢在必行、不得不改。此次調整意在從組織層面提升決策和執行效率,但靜水能否變成活水,在很多局內人看來,并不樂觀。近兩年來,為了扭轉頹勢,新聞頻道曾幾次調整,如上360度這樣的晚間新聞專題,最初也曾令人期待,但頹勢依舊未扭轉,“翻翻身,又睡著了”。
其實,5年前,新聞頻道開播時,不是這個樣子的。當時就有人提出,若準備不足,不宜匆匆上馬,但2003年5月1日,SARS肆虐北京時,央視人還是冒著“生命危險”,意圖走上“新聞之路”。
5年過去了,北京東三環那座“扭在一起”的建筑一天天在長大,但央視能建成“史上最奇特”的電視大樓,是否意味著也能建成一座新聞大廈?
正值改革火熱之際,總書記胡錦濤在1月22日的一次講話中提出“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也是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的一個要求,報告說,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
無疑,近年來,中國社會的物欲橫流令聞者悲觀,僅僅追求物質利益的民族,不會成為受人尊重的地球公民?!昂诵膬r值體系”的提出正是因應時局之舉。而靠誰來構建核心價值體系?
現有框架中,國家電視臺應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作為央視“旗艦”的新聞頻道,擔此責任更是應有之義。此次央視改革也是以此為大背景。但反觀上述新聞頻道的表現,則有難以承受之重。
問題出在哪里?十五年前也不是這個樣子的。1993年新聞評論部成立,隨著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一批王牌節目的亮相,并附之以“公正,求實,前衛,平等”的理念,曾引領中國電視改革之風。
現任央視副臺長、時任新聞評論部第一任主任的孫玉勝曾說,那是改變電視語態的十年。而了解改革進程的人都認為,改革的成功,更多來自制度創新和當時寬容、寬松的環境。直到今天,很多央視老人還無法走出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按當時的體制,制片人享有人、財、物的分配權,節目評價引入專業化機制,增加員工的職業榮譽感,新聞評論部被稱為臺里的“小特區”。員工,也許只是“臨時工”,卻能珍視職業榮譽,并煥發出巨大工作熱情。
但十年后,優勢慢慢沒有了,寬容和寬松的環境不知何時消散了。央視“小特區”新聞評論部的憂慮也和深圳、廈門等“大特區”類似:特區不特。正如深圳、廈門淹沒在中國城市群落中,新聞評論部在十年后也和央視其他部門無甚區別了。
小至央視,大到國家變革,似乎都在走同一條改革路徑。也可以用同一個邏輯來概括。
央視新聞評論部的起落,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比如,制片人體制變得僵化,能上不能下,甚至在后期被批評為既得利益群體;比如,大量被稱為“電視民工”的底層新聞產品生產者面臨越來越多的工作焦慮與激情減退;比如,新聞操作觀念落后于新聞市場的發育速度。
這些都有道理,確實,當大部分創意產業生產者為 “稻粱謀”時,如何讓他們激發出創新能力?其實,這些表象背后還有更深層問題。對比15年前和現在,這些難題依舊存在,只不過15年前的創新激情和富有智慧的改革者緩解了這些難題。
如果說伊拉克戰爭成就了CNN,“9·11”成就了鳳凰衛視,央視靠誰來成就?放言之,擔負著構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媒體們靠誰來成就?
“思想解放”的旗幟正從北京到地方高高飄揚,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官員最近頻提“殺出一條血路”,而“路線圖”在哪里?也不妨用“思想解放”來要求媒體管理,可能這方面是最需要思想解放的一個領域。
央視的官方語言稱其為機構調整,調整的結果是:曾引領中國電視改革的新聞評論部不復存在,被分成社會專題部和新聞專題部,同時,還有一大批欄目“下崗”,如360度、本周、社會記錄、東方之子、百姓故事等。
無疑,改革始于“危機”。在2007年的相關統計中,央視新聞頻道的收視份額,在全國上星頻道中,居后列,在臺內部,則跌至倒數第二。
這樣的“產出”與巨大的物質資源投入和壟斷政策資源的占有不對稱,更與國家電視臺新聞頻道的身份和責任不相稱。因此,在新聞頻道跌無可跌之時,改革勢在必行、不得不改。此次調整意在從組織層面提升決策和執行效率,但靜水能否變成活水,在很多局內人看來,并不樂觀。近兩年來,為了扭轉頹勢,新聞頻道曾幾次調整,如上360度這樣的晚間新聞專題,最初也曾令人期待,但頹勢依舊未扭轉,“翻翻身,又睡著了”。
其實,5年前,新聞頻道開播時,不是這個樣子的。當時就有人提出,若準備不足,不宜匆匆上馬,但2003年5月1日,SARS肆虐北京時,央視人還是冒著“生命危險”,意圖走上“新聞之路”。
5年過去了,北京東三環那座“扭在一起”的建筑一天天在長大,但央視能建成“史上最奇特”的電視大樓,是否意味著也能建成一座新聞大廈?
正值改革火熱之際,總書記胡錦濤在1月22日的一次講話中提出“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也是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的一個要求,報告說,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
無疑,近年來,中國社會的物欲橫流令聞者悲觀,僅僅追求物質利益的民族,不會成為受人尊重的地球公民?!昂诵膬r值體系”的提出正是因應時局之舉。而靠誰來構建核心價值體系?
現有框架中,國家電視臺應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作為央視“旗艦”的新聞頻道,擔此責任更是應有之義。此次央視改革也是以此為大背景。但反觀上述新聞頻道的表現,則有難以承受之重。
問題出在哪里?十五年前也不是這個樣子的。1993年新聞評論部成立,隨著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一批王牌節目的亮相,并附之以“公正,求實,前衛,平等”的理念,曾引領中國電視改革之風。
現任央視副臺長、時任新聞評論部第一任主任的孫玉勝曾說,那是改變電視語態的十年。而了解改革進程的人都認為,改革的成功,更多來自制度創新和當時寬容、寬松的環境。直到今天,很多央視老人還無法走出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按當時的體制,制片人享有人、財、物的分配權,節目評價引入專業化機制,增加員工的職業榮譽感,新聞評論部被稱為臺里的“小特區”。員工,也許只是“臨時工”,卻能珍視職業榮譽,并煥發出巨大工作熱情。
但十年后,優勢慢慢沒有了,寬容和寬松的環境不知何時消散了。央視“小特區”新聞評論部的憂慮也和深圳、廈門等“大特區”類似:特區不特。正如深圳、廈門淹沒在中國城市群落中,新聞評論部在十年后也和央視其他部門無甚區別了。
小至央視,大到國家變革,似乎都在走同一條改革路徑。也可以用同一個邏輯來概括。
央視新聞評論部的起落,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比如,制片人體制變得僵化,能上不能下,甚至在后期被批評為既得利益群體;比如,大量被稱為“電視民工”的底層新聞產品生產者面臨越來越多的工作焦慮與激情減退;比如,新聞操作觀念落后于新聞市場的發育速度。
這些都有道理,確實,當大部分創意產業生產者為 “稻粱謀”時,如何讓他們激發出創新能力?其實,這些表象背后還有更深層問題。對比15年前和現在,這些難題依舊存在,只不過15年前的創新激情和富有智慧的改革者緩解了這些難題。
如果說伊拉克戰爭成就了CNN,“9·11”成就了鳳凰衛視,央視靠誰來成就?放言之,擔負著構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媒體們靠誰來成就?
“思想解放”的旗幟正從北京到地方高高飄揚,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官員最近頻提“殺出一條血路”,而“路線圖”在哪里?也不妨用“思想解放”來要求媒體管理,可能這方面是最需要思想解放的一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