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少考四門,如何避免不考就不教不學?
“考什么才教什么,教什么才學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學,或者少教少學,讓中考改革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
責任編輯:辛省志
日前,北京市教委發布2025年的中考政策,錄取總成績滿分為510分,計入成績的統考科目為6門,這也意味著歷史、地理、化學、生物學“小四科”不計入總分。(詳見南周報道《北京中考取消"小四門":減負背后的選拔邏輯》)
西安市教育局此前也發布中考改革新政,決定從2026年起,將原有的中考計分科目數量從10門下調為7門。廣州市也發布了中考改革新方案的征求意見稿,計劃在總分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提升數學、語文、英語科目的分值,減少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科目的分值。該方案擬于2027年開始實施。
減少中考計分科目,或者調整科目分值、權重,被認為是為學生減負的措施。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不計分的科目,學校、學生和家長會重視嗎?中考不考歷史、地理、化學、生物學等科目,而高中要讓學生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6門科目中選科(6選3或者6選“1+2”),初中學習如何與高中銜接?
這其實是以應試化思維對待中考與初中學習出現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考什么才教什么,教什么才學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學,或者少教少學。解決這一問題,既要進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