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垃圾分類:始于環保組織,興于社區公益

社會組織通過廣泛參與垃圾分類活動,有效減少了垃圾產生量,并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肯定。這些成效都得益于多年來環保組織的經驗積累與當前蓬勃發展的社區社會組織的學習和傳承。

責任編輯:史諒

2025年3月30日是第三個國際無廢日。國際無廢日的設置旨在提高人們對零廢物、負責任消費生產實踐以及城市廢物管理的重要性的認識。在2025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中,垃圾分類也被納入統籌城鄉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行動的重要行動,進行城市廢物管理、提高垃圾資源化率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主要目標之一。

而在垃圾分類這項屬于基層治理的“關鍵小事”中,社會組織的參與逐漸受到社會公眾及政府部門的認可。例如,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對外宣傳中,高度贊揚了海珠區濱江街道志愿者隊伍對垃圾減量的貢獻。在志愿者隊伍的參與下,濱江街道的其他垃圾產生量從每天59噸降至54噸,實現了垃圾年減量約1800噸的有效成績。
從各地方政府公開披露的信息中也體現出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的成績。舉例而言,北京民政局披露了截至2022年,北京市共有1.4萬余家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開展相關活動3.8萬次,覆蓋人數達334萬人次。根據全國垃圾分類公益志愿服務平臺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全國共有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的志愿組織總數20,429個,發布垃圾分類活動總數共245,680場次。從各地方政府公開披露的信息中也體現出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的成績。

社會組織的參與人數及來自監管部門的肯定,體現出社會組織在參與垃圾分類項目的活躍性及成效。而垃圾分類活動覆蓋的居民數量,則體現出在社會組織驅動下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從現階段看,垃圾分類基本形成了政府號召、社會參與、居民響應的局面。然而,這個良好的局面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各方經過多年探索并通過協作促成。

從環保組織出發

事實上,1996年的北京市西城區大乘巷就開始了第一個由居民自主參與的垃圾分類及資源化項目。在環保組織地球村的幫助下,北京西城大乘巷社區發出《致居民的一封信》作為項目的啟動,號召社區居民在社區內開展垃圾分類,從而在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量。大乘巷社區中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數量迅速增長,僅用1年時間,居民參與率已經從15%發展到60%。來自北京的示范效應以及媒體的宣傳讓全國各地的政府部門的看到了垃圾管理及處置的另一種方法,同時激發了全國各地進行垃圾分類的熱情。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桂林等8個城市被原建設部列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各個城市也紛紛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予以配合。兩分類垃圾桶逐步取代了過去的單桶式垃圾桶,占領了城市街道以及各個角落。從形式上看,垃圾分類從那時候起已經邁開了腳步,但由于運輸設備與基礎設施不完善,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也尚未形成,北京市西城區大乘巷居民自主垃圾分類的行為并未在各地得到有效推廣。在2009年,中國新聞網的一篇名為《垃圾分類陷名存實亡境地 環保"小箱子"命運多舛》的報道,記錄了垃圾分類熱情消退后,街道上空余分類設備,卻無人使用的情形。
當采訪記者困惑于為什么有分類設備但無人分類時,他通過對垃圾分類設施附近居民的采訪來探尋原因。受訪居民表示,垃圾分類設施雖有分類投放功能,卻無人引導,但面對自家實際產生的垃圾時,居民根本不知道不同類型垃圾應該如何歸類。同時,受訪居民表示,由于缺乏主觀能動性及消耗時間,垃圾分類后投放很難成為生活習慣。這說明了如垃圾分類等需要居民主動參與的公共事務,僅靠提供設備是并無法實現的。如何促進居民主動參與,是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在遇到項目執行困難后總結出來必須解決的問題。
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盡管當時的垃圾分類熱度減退,部分環保組織開始將在社區內組織垃圾分類及資源化活動作為主要業務堅持了下來,組成零廢棄聯盟的環保組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聯盟由蕪湖生態中心、自然大學、自然之友、宜居廣州等四家環保組織于2011年發起成立,主旨就是建立環保組織推廣垃圾分類,從源頭開始實現垃圾減量的信息共享平臺。而零廢棄聯盟成立后的第一期期刊,就是發布環保組織在社區中如何組織居民開展垃圾分類的案例集。來自上海的環保公益組織——上海閘北區愛芬環??萍甲稍兎罩行脑诎咐蟹窒淼?,在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共建時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社區化",還有"生活化"。何謂生活化?就是通過開展陽臺種植、社區堆肥、物物交換、變廢為寶、節能節水、居民互助行動等多種公共活動,持續引領社區居民參與其中,從而讓居民找到垃圾分類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的樂趣,為日常進行垃圾分類提供驅動力。
盡管環保組織能有效提高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但受制于組織規模能夠覆蓋的社區數量有限。即使是累積了多年經驗具備一定規模的上海閘北區愛芬環??萍甲稍兎罩行?,也只能觸達上海市接近100個小區,而其他城市的環保公益組織能推動的開展垃圾分類的社區數量只會更少。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通過這些環保組織在垃圾分類領域的長期呼吁、宣傳及推動,為垃圾分類的政策導向及概念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社區公益接棒

在生活垃圾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國家層面也始終重視垃圾分類處置問題。2020年,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垃圾分類工作要細化至社區,形成垃圾分類社區治理體系。同時,《意見》中提出,充分發揮相關行業協會及社會組織作用,共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不同于之前的垃圾分類政策,這次的更加注重源頭分類,在《意見》的指引下,多數地方政府開始落實垃圾分類進社區的行動。

而就在同一年,民政部印發《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方案中明確要求,要在2021至2023年期間,方案中明確要求,要在2023年培養社會組織工作的骨干隊伍,并爭取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訓累計達到245萬人次,并將垃圾分類納入到以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廣泛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社區治理活動中。在《專項行動方案》發布的后兩年里,全國就迎來了社區社會組織快速增長期。根據民政部公開數據來看,2021年時全國社區社會組織已經達到了175萬家,2022年底增長至270萬家。從數量上來說,社區社會組織的規模已經遠遠高于其它社會組織。

民政部公布截至2024年三季度各類型社會組織規模

在政策驅動下,開展垃圾分類活動成為了社區社會組織的業務需求。盡管社區社會組織是新生的社會組織形態,可能并不熟悉傳統社會組織的工作手法。但由于社區社會組織的骨干人員往往來自于本社區,并具備與社區所在的公共服務部門協作的經驗,因此在對接居民需求并與公共服務部門協調時具備天然優勢,這些優勢有利于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內開展垃圾分類項目。

垃圾分類經驗傳遞

當社區社會組織開展垃圾分類活動的需求被大量釋放時,環保組織多年來在社區內開展垃圾分類活動的經驗派上了用場。多個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的環保組織則從項目執行人的身份轉化成為了分享經驗的“導師”。

如北京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在2020年指導北京市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啟動“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助力計劃”,由公益組織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及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擔任垃圾分類經驗及案例的分享人,通過課程的方式向社區社會組織共享開展垃圾分類的經驗。

對于廚余垃圾資源化有多年經驗的成都根與芽環境文化交流中心,在2023年-2024年間也受到成都市7個社區或街道的邀請,向多個社區及街道的垃圾分類講師們持續分享如何進行廚余垃圾就地堆肥及如何進一步分類可回收物等活動內容。

環保組織分享的經驗也轉化為了社區社會組織實際開展的公益活動內容。在西南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綠生活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自身所處的新竹小區自行開展廚余垃圾堆肥活動,并在星湖小學舉辦了垃圾分類與零廢棄生活小課堂。而在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的千佛山街道歷山名郡社區基金則打造了歷下區首家“碳中和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該社區被評為山東省級“無廢社區”。

通過社區公益組織在數量上放大的垃圾分類參與活動,驅動了環保組織無法觸達的居民參與人次。而垃圾分類的概念,此時以一種居民們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能參與的方式在國內開始全面普及,時至今日仍在繼續。

環保組織的經驗積累與社區社會組織的學習與傳承,鋪平了垃圾分類進入社區的道路,有效地塑造著社區居民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助力政府部門解決“垃圾圍城”這個社會難題。盡管垃圾分類在民生中只是一件“小事”,但這件小事展示出了當居民的生活習慣與政府部門管理計劃存在距離時,社會組織可以在其中充當協作者。如果社會組織參與可以看作垃圾分類的有效“解法”,那么其它民生中的“關鍵小事”,社會組織參與是否更能行之有效。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