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不厭細的儒家卻要“君子遠庖廚”,是偽善嗎?

儒家一方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享受著動物之肉做成的精美食物;另一方面,卻要自己躲得遠遠的,看不見就好像這種殘忍之事從沒發生一樣,這是不是體現了儒家的虛偽、偽善?

責任編輯:辛省志

《孟子》記載了孟子和齊宣王的一段對話,孟子勸齊宣王愛護百姓從而成就圣王偉業,而要保民而王,關鍵的是珍惜和存養自己的“愛人之心”。這個愛人之心首要的就是對生命的“惻隱之心”或同情心,也可以說是人的道德良知。

孟子認為,包括齊宣王在內的每個人都先天本有這種惻隱之心或道德良知,但是這種惻隱之心如果不加珍惜和保護就很容易丟失,從而使得一個人表現為道德良知的缺乏。為了保護這個珍貴而又脆弱的惻隱之心,孟子說有道德的君子要“遠庖廚”,也就是要注意遠離宰殺處理牲畜生鮮的屠宰場所和廚房,因為孟子認為過多地身處此類場所,會使人對生命的同情之心變得麻木,因而丟失了寶貴的“惻隱之心”。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議的討論:儒家既然不忍心動物被殺,何不干脆放棄吃肉,從而避免動物遭受屠戮之災?儒家一方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享受著動物之肉做成的精美食物;另一方面,卻要自己躲得遠遠的,看不見就好像這種殘忍之事從沒發生一樣,這豈不是體現了儒家的虛偽、偽善?我們如何看待這種爭議?

持續的強烈負面刺激會產生“同情疲勞”

這種爭議實質上體現了在道德問題上我們試圖保護道德情感的純粹性與防止道德情感的萎縮之間的張力。孟子主張君子“遠庖廚”的目的是防止因為過多地看到血腥或殘忍之事而變得麻木,以便保護珍貴的惻隱之心。這有其合理性?!睹献印分兴v到的齊宣王面對祭祀用的牛時“不忍其觳觫”(不忍心看它臨死前戰戰兢兢的樣子)是人性最本真的流露,這種即時性的情感反應構成了道德行為的原動力。

現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