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的輝煌,“復制人”的尷尬
責任編輯:陳玲玲
從風格化和商業性兩個維度來衡量,奉俊昊無疑是韓國導演的翹楚。憑借《寄生蟲》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等重磅獎項后,奉俊昊身上更凝萃出一種兼具本土特質與全球視野的獨特標識,這令他的新作《編號17》天然獲得極高的期待。
這點與李安很像,盡管他們在題材選擇和創作風格上大相徑庭,但《臥虎藏龍》與《寄生蟲》都將 “本土性+全球化” 這一理念發揮到了極致,打破文化界限,引發廣泛共鳴。更有趣的是,奉俊昊的新作《編號17》似乎也陷入了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類似的困境,它們都制作精良,卻也給人一種與當下環境格格不入、不合時宜之感。
為了清晰闡釋這種不合時宜,我們有必要梳理出韓國語境下的奉俊昊與好萊塢語境下的奉俊昊。以《雪國列車》為分界線,在此之前我們看到的是極具韓國本土特色的奉俊昊。從早期作品《綁架門口狗》(2000),到聲名大噪的《殺人回憶》(2003),再到《漢江怪物》(2006)和《母親》(2009),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