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為人為政與戰國風氣

商鞅由魏入秦,為秦孝公主持變法,致秦國富強而死于非命。司馬遷《史記》為商鞅立傳,不諱言他的政績,卻對他的為人為政頗有微辭,批評他“刻薄”、“少恩”,非常耐人尋味。

責任編輯:劉小磊

商鞅的變法雖然容易在短期內奏效,但國家政令的貫徹實行,僅能仰仗予富予貧、予貴予賤以及施用嚴刑峻法的權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懼和貪欲,所以就會“免而無恥”

商鞅由魏入秦,為秦孝公主持變法,致秦國富強而死于非命。司馬遷《史記》為商鞅立傳,不諱言他的政績,卻對他的為人為政頗有微辭,批評他“刻薄”、“少恩”,非常耐人尋味。

商鞅的刻薄少恩,深刻地體現在他所制定的法令中

關于商鞅為人的刻薄少恩,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有很深入的刻畫:變法初期 ,給新法提意見的人很多,商鞅竟借口太子觸犯新法,讓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代為受過,一個處以刖刑(砍腳),一個處以黥刑(在臉上刻字涂墨),于是“秦人皆趨令”,再也不敢批評新法;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一些原來批評變法的人,又改口說變法的好話,等于是向商鞅認錯,商鞅卻趁機大做文章,將這些“亂化之民”全部發配遠方,從此秦“民莫敢議令”;幾年以后,商鞅又以公子虔觸犯新法為由,將他處以劓刑(割掉鼻子)。對敢于反對自己的人,商鞅是一概予以殘酷打擊而決不手軟的。

刻薄少恩的品性,如果僅僅表現在一般執政者身上,為害不會久遠,人去政息而已。但作為主持秦國變法的人物,商鞅的刻薄少恩,已非常深刻地體現于他所制定的法令中。商鞅立法的基本原則是輕罪重刑,連“棄灰于道者”都要處以黥刑,其理由就是“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而實際的情況,則是“網密而刑虐”。據劉歆說,商鞅“一日臨渭而論(編者注:處決)囚七百余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于天地”。無論是對政見不同者,還是對普通百姓,商鞅的思想深處都有一種戰而勝之的意識。他的刻薄少恩,正是與這種“戰勝”意識,深刻地聯系在一起的。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處以車裂酷刑,族人也被誅殺。此為明末刻本《新列國志》插圖

吳起為了取信于魯國的君主,殺了自己的妻子。 明人繪

商鞅的徙木立信,在于要造成一種風氣:不管怎樣不可思議的事,一切服從,就可以獲得重賞。 今人繪

極端功利主義,并無一定的政治理念

商鞅為人為政的刻薄少恩,與他的極端功利主義,也是聯系在一起的。讀《史記·商君列傳》,對商鞅為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并無一定的政治理念,而是極端功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據司馬遷講,商鞅第一次去見秦孝公,對孝公大講“帝道”。帝道是屬于道家一派的治國理論,強調的是“順天而成”。但是,這種理論太玄,跟秦孝公講不通。于是,商鞅第二次去見秦孝公,又改講“王道”。王道是屬于儒家一派的治國理論,秦孝公也不感興趣。有了前兩次的試探,商鞅第三次去見秦孝公,又用“霸道”來試探秦孝公;秦孝公很感興趣,卻未及與之深談。

商鞅能一再受到秦孝公召見,走的是秦孝公寵幸的閹臣景監的后門。秦孝公前兩次召見商鞅,聽得都很厭煩,責備景監竟推薦這樣的“妄人”;景監也因此對商鞅頗有怨言。但是,第三次接見,商鞅終于發現秦孝公對霸道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