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過時了嗎?
觀眾被再次提醒注意到《白雪公主》的陳舊內核:女性被“帶來災禍的惡女”與“被祝福的處女”這兩種標簽分裂和對立。
(本文首發于2025年3月2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電影《白雪公主》(2025)劇照。
在華特·迪士尼公司102年的歷史上,《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部上映于1937年的動畫電影不僅開創了迪士尼公主電影的傳統,更是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它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配音動畫長片,同時也是一部融合了好萊塢和百老匯音樂劇典型模式的歌舞片,貢獻了《嗨吼》(Heigh-Ho)、《吹口哨干活》(Whistle While You Work)、《總有一天王子會降臨》(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自迪士尼從2015年的《灰姑娘》開始將其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動畫長片一一改編成真人電影,不難推測終有一日會輪到《白雪公主》。2025年3月21日,真人改編版《白雪公主》在重重爭議中上映。制作成本約為2.7億美元的《白雪公主》在北美的首周末獲得4300萬美元票房,低于4800萬-5800萬美元的預期,在國外電影評分網站IMDb上的評分一路跌至1.7(滿分10分)?!栋籽┕鳌吩谥袊箨懮嫌澄逄斓钠狈績H為679.4萬元人民幣,在豆瓣網上開分4.3(滿分10分)。
與近九十年前《白雪公主》取得的文化與商業成功不同,真人改編版《白雪公主》讓人們懷疑迪士尼是否還具有讓它享譽全球的文化創意。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思考改編經典童話如何真正做到與時俱進,而不僅僅是空喊口號。
從格林童話到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公式”
迪士尼與《白雪公主》的故事要從童話的演變講起。
童話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吸收了民間傳說的諸多母題、主題和符號,成為了一個獨樹一幟的文學體裁。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德語與比較文學終身名譽教授杰克·齊普斯(Jack Zipes)是當代西方兒童文學和童話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將1812年至1912年看作歐洲和北美民間傳說、童話的黃金時代。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考古學家、語言學家和民俗學家開始收集和整理民間口頭故事,這股熱潮由格林兄弟帶動,他們在1812年出版了第一版《兒童和家庭故事》(即《格林童話》),這本故事集在20世紀成為全球第二流行的讀物;童話被社會制度化為一種適宜兒童閱讀、向其灌輸主流價值觀的文學形式,并因此呈現出明顯的幼稚化與潔凈化傾向。
齊普斯指出,童話故事在制度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革命”正是由華特·迪士尼制作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帶來的:“雖然早在19世紀90年代,童話故事就已被改編成電影,但迪士尼是第一個使用此方案的,即用彩色技術把百老匯與好萊塢音樂劇融匯進童話故事并將其演繹出來,除此之外,還印刷書籍、唱片、玩具和其他工藝品來配合它的電影?!?/p>
華特·迪士尼是最癡迷于童話故事的早期動畫師之一,早在192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