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李輝“質疑”文懷沙的方法
道德武器的確適合先發制人。它一經瞄準,就會百發百中,它在多大的空間引發,就會引起多大的“圍觀”和“群毆”,成為多大的“群體性事件”。而一個人一旦被道德擊中,就會一敗涂地,沒有辯護的余地,而勝者完勝,大義凜然
責任編輯:馬莉
道德武器的確適合先發制人。它一經瞄準,就會百發百中,它在多大的空間引發,就會引起多大的“圍觀”和“群毆”,成為多大的“群體性事件”。而一個人一旦被道德擊中,就會一敗涂地,沒有辯護的余地,而勝者完勝,大義凜然。這次“大師的倒掉”(媒體用語),不過是再次證明了這“道德效應”
人類文明一般地反對在公共空間追查他人的隱私道德,無論是似是而非的或是真實確鑿的追查。事實上,這樣的追查對人際關系是破壞性的,更扯不上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
李輝先生4月11日在“嶺南大講壇”講《關于歷史敘述的思考》。兩個月前,他“質疑”文懷沙引起熱列喝彩之外,也陸續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證據和別的意見,但李輝在演講中沒有照顧這些反應,沒有對他“質疑”的證據、觀點和方法有某種檢視、修正或改進。涉及到文懷沙,李輝除了再次重復此前的“質疑”,指責文懷沙“欺世盜名”,就是重申他勇于擔當文化重任的熱忱。
他人的觀點和方法或許盡是不仁不智,可以不予理睬,但他人的證據不妨正視的。文懷沙的“年齡造假”是李輝譴責其“欺世盜名”的重要依據,但陳明遠先生提出親耳聽見卞之琳所說的有利于“文懷沙現在的年齡沒有造假”的證詞,李輝卻不予理睬,與此同時,卻再次駁斥文懷沙的兒子關于“父親為了跟母親年齡相當才改稱年齡”的聲明“在邏輯上站不住腳”。
再不懂邏輯的人,也應該看出,在這里證明一下陳明遠先生在“打誑語”,比從邏輯上駁斥文懷沙的兒子重要得多。這到底是邏輯障礙還是別的顧慮?不得而知。
但是,作為一位文化受眾,一路看下來,到現在我也覺得“已經知道得差不多了”(此前我對文懷沙一無所知)。概括起來:一、“年齡造假”,如果在陳明遠先生和李輝先生中選擇,我愿意相信前者;二、“詐騙、流氓罪”,因為李輝只給了我們幾句混亂年代的“大字報”一樣措辭的“判決詞”,無法回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不知道相信什么,只好傾向于“無風不起浪”(但如果他“六十年如一日地紀念一位因為愛他而殉情的女子”事真,我為他保留一份敬意);三、“大師”的虛銜,正如別的某些大師的來歷一樣,先由浮華的社會風氣硬扣上去,至少兩年前他還推辭過,但半推半就,他應有一半責。
不過,本文并不要跟著李輝去辨別他譴責文懷沙的事實,而是只想探討一下李輝“質疑”文懷沙的路徑、立場和方法?;蛘哒f俗點,我想分析一下,在公共生活空間,可不可以像李輝那樣“質疑”他人。并由此談及文人的道德感、歷史感和人文情懷。為了方便,本文不對李輝“質疑”文懷沙的內容作判斷。換句話說,即便文懷沙確如李輝所譴責的是“騙子、流氓”,也跟本文無關。
下面回到李輝先前發表的兩個文本:《李輝質疑文懷沙》和《我為什么質疑文懷沙》。
自命“文化判官”清理“文人門戶”
李輝宣稱他“質疑文懷沙”的直接原因,是受了這樣的“刺激”:吉林衛視去找文懷沙,準備制作有關他的專題節目,交談中涉及某女畫家,文懷沙說,我和她是好朋友,“干校時候,她還找過我,為我畫裸體像呢”。事情就是這樣,接著是李輝說他自己:“我一聽,脫口罵了一句:‘王八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