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金融監管局換帥,包祖明或復制浙江經驗?|金融人物⑤
對于尚在襁褓中的新事物,初到浙江的包祖明指出,“阿里金融模式這一新生事物在世界上不曾出現過,實現商業模式向金融模式的轉變并不容易,其中會涉及不少問題,風險值得重視?!?br />
2013年,銀行業監管檢查分析平臺(EAST)研發成功,包祖明深度參與了研發。目前,EAST系統已更新至第五代,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加強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
在浙江工作期間,包祖明特別重視將普惠金融創新的“浙江實踐”成果升華為理論。包祖明到任深圳不久,2024初,深圳金融監管局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做好深圳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提出18條具體舉措。
責任編輯:豐雨
2025年3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和深圳監管局三個局各自的官方網站同步更新:廣東監管局原局長裴光已調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任保險和非銀機構檢查局局長;深圳監管局原局長包祖明已調任廣東監管局局長 。與此同時,廣西監管局原局長任慶華已調任深圳監管局局長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求證得知,當天上午,包祖明已被宣布履新。
2018年,裴光自上海保監局局長一職奉調到廣州,組建廣東銀保監局,并擔任該局局長至此次調任,長達7年。包祖明則是自2023年11月從浙江金融監管局“一把手”調任深圳金融監管局掌舵人,至此次履新僅一年五個月。他曾有哪些履歷?他是什么樣的領導風格?他的優勢在哪些方面?可能給廣東金融系統帶來哪些變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搜集整理了2000年至2023年間包祖明發表的學術文章及關于他的公開報道等公開信息,并調研了多位與他有工作交集的金融界人士,“學者型官員”“普惠金融專家”“行動派”“鼓勵創新”是他身上較為顯著的幾個標簽。
建言提升信貸投放效率
包祖明是江蘇宜興人,1971年出生,1997年7月參加工作,在東北財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的職業生涯也起步于東北。
上世紀90年代至2000年前后,他曾在原中國人民銀行大連市分行(后更名為中國人民銀行大連中心支行)工作,歷任辦公室副主任、外資及其他金融機構監管處副處長(主持工作)。在此期間,他還曾兼職擔任人民銀行主辦的《金融時報》記者,對人行大連中心支行運用貨幣政策化解金融風險的經驗進行過報道,并曾作為記者之一專訪了時任大連市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長戴玉林,對金融對外開放加速大連經濟發展的構想進行過報道。
自2000年左右開始,包祖明開始在各類金融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文章。如針對2000年前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梗阻問題,他在《經濟評論》刊文提出,在加快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自身也要完善,包括提升信貸投放效率,把不良資產及信用危機調整為內部矛盾加以消化(如債轉股),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促進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加大政策性金融對國有企業的支持力度等。
2002年,對于當時基礎貨幣投放管理沒有規劃、隨意性較大等問題,包祖明在《財經問題研究》上刊文,探討相應對策,提出包括制定并完善基礎貨幣規劃框架、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擴大政策性銀行資金來源等多條建議。
深度參與監管數據庫系統研發
2003年中國銀監會成立后,包祖明調至原銀監會系統,歷任原大連銀監局政策性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監管處處長、股份制銀行監管處處長、法人機構監管處處長,黨委委員、副局長。
2011年前后,包祖明首次南下錢塘,任原浙江銀監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彼時,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在浙江剛剛誕生。對于尚在襁褓中的新事物,初到浙江的包祖明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他指出,“阿里金融模式這一新生事物在世界上不曾出現過,實現商業模式向金融模式的轉變并不容易,其中會涉及不少問題,風險值得重視?!?/p>
不久之后,原中國銀監會正式組建信息科技監管部。該部門重要職責之一,是對各銀行機構原始業務數據統一數據標準接口和規范,實現銀行業各類原始業務入庫數據的結構統一、語義定義一致。2013年,銀行業監管檢查分析平臺(EAST)研發成功,時任原浙江銀監局副局長的包祖明深度參與了該系統的研發。此后,EAST系統還被擴展到保險業,成為對銀行業和保險業進行科學有效監管的重要工具,目前已更新至第五代,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加強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
剖析小微企業融資貴原因
2014年左右,包祖明調回北京,改任原中國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其間,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逐漸成為企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如何破解這一世界性難題也成為金融監管部門深度思考的重要命題。
當年8月,在“一行三會一局”舉行的媒體吹風會發布會上,曾在小微企業發達的浙江省工作過的包祖明明確指出,以往,商業銀行都是貸款到期后還上,再發放新貸款。在小微企業比較密集的地方,這就容易滋生民間借貸和過橋貸款。這部分融資成本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2015年10月,包祖明重回東北,升任原黑龍江銀監局黨委書記、局長。在黑龍江工作期間,他特別重視金融服務地方經濟和服務“三農”方面改革創新,并在《中國銀行業》《中國農村金融》等權威期刊上闡述自己的監管思路。
面對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結構特色,包祖明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助轉型,重引領,謀創新,助力黑龍江走振興發展新路子”;基于黑龍江省資源稟賦優勢,他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快黑龍江經濟發展向綠色化轉型,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區域產業機構全面升級。
關注普惠金融,呵護“草根”情懷
2018年4月8日,原中國銀監會與原中國保監會合并,組建成為中國銀保監會。不久之后,包祖明二下錢塘,轉任浙江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也把他對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思考帶到了浙江,其中普惠金融成為重中之重。
2019年,浙江銀保監局發起“暢通工程”,打通政策、信息、流向、流程四個方面堵點,打造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浙江樣本”。針對民營企業“轉貸難轉貸貴”問題,嘗試通過年審制、循環貸款等還款方式創新產品,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民營企業短貸長用和頻繁轉貸等期限錯配帶來的融資痛點,通過創新中期貸款內嵌年審制、中期授信內嵌預審制、循環式等服務模式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向民營企業多發放中期流動資金貸款。
2019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在臺州召開全國小微金融服務經驗現場交流會,復制推廣小微金融“臺州模式”。包祖明在《中國農村金融》撰文指出,臺州三家法人城商行在小微金融領域經驗做法能夠上升為向全國復制推廣的“臺州模式”,離不開以“草根式的企業家精神”在小微金融領域長達三十多年的精心耕耘,應該充分理解并精心呵護這種“草根情懷”。
金融業如何支持浙江打造全國首個共同富裕示范區?包祖明撰文指出,要以終為始,就主要目標設定突破清單;努力打造“數字普惠新高地”與“數智金融先行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縮小城鄉差距;關注金融訴求,堅守風險防范底線。
在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方面,包祖明指出,要通過加強普惠金融服務的“飽和度”保障結構性供給,緩解居民金融約束,發揮創業增進效應,保障微觀市場主體創業創富機會均等化,打開收入增長的新空間。
投身數字化轉型
2020年,新冠疫情襲來。包祖明敏銳察覺到,數字化銀行發展不僅是中國銀行業的大勢所趨,更是現實倒逼。他在《中國農村金融》撰文指出,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對于科技力量相對薄弱、業務線上化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小銀行來說,變革的壓力與動力更為迫切。
在此過程中,銀行如何進一步服務好民營和小微企業?包祖明提出要“以平臺思維、科技手段精準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打造省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與市場監督、法院、稅務、公安、環保等54個省級部門建立數據共享對接,不但讓數據“可用”“好用”,還讓平臺具備了“千人千面”的能力,精準滿足了銀行不同業務場景、服務不同類型企業的數據需求。
金融業如何服務“保供穩鏈”?包祖明撰文指出,核心企業不愿配合成為銀行拓展供應鏈金融的一大掣肘。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產業數字化信息化發展不斷深化,數字化、線上化供應鏈金融不斷涌現,為供應鏈金融從基于核心企業“主體信用”向基于交易的“數據信用”轉變創造了有利條件。
金融業如何提升服務新市民的水平?包祖明撰文指出,圍繞新市民信息獲取難、抗風險能力弱、服務成本高等問題,浙江銀保監局及時抓住契機,主動與浙江省發改委、溫州市等試點城市對接,推動銀行保險機構加強金融科技應用,通過細分群體、數字賦能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差異化和精準性,有效優化新市民金融服務質效。
在浙江工作期間,包祖明還特別重視將普惠金融創新的“浙江實踐”成果提煉升華為理論。例如,為提高農戶貸款的可得性和精準性,包祖明領導課題組深入業務一線調研,在全國率先構建了“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框架,有效推動了農戶家庭資產的可計量、可估值,進而推動商業銀行創新研發融資模式,有效提高農戶融資的可得性和滿足度。同時,該“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通過將道德、人品等“無形資產”納入授信評價,有助于建立和完善農村信用體系。此外,基于該“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還可以精準定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轉移人口等不同家庭的融資需求,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積極構建深圳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2023年,新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自中央至地方次第開展。其中,在原中國銀保監會基礎上組建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成為重要一環。當年7月20日,金融監管總局浙江監管局正式揭牌成立,包祖明成為首任局長。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首次提出金融業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11月,包祖明調任金融監管總局深圳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在與深圳轄內主要金融機構、行業協會走訪調研基礎上,2024年2月,包祖明在《中國銀行保險報》發表署名文章表示,要“切實當好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并表示要做好做優“五篇大文章”。具體措施包括:在科技金融創新方面率先破題,認定20家科技支行,在前海、河套開展科技金融創新業務試點;指導機構支持重點行業和領域大力開發綠色保險產品,助力深圳獲批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落實普惠信貸體系,擴大稅優健康險等普惠保險范圍,優化風險分擔補償機制;配合做好各類養老金融業務試點,持續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指導機構應用數字技術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加快建設與數字化轉型相匹配的新型風險防控體系,持續探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銀行保險領域數據跨境流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了解到,包祖明到任深圳不久,2024初,深圳金融監管局攜手市科技創新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以1號文件形式印發《關于做好深圳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提出18條具體舉措,旨在構建組織多元、產品豐富、政策有力、市場高效、生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此外,深圳金融監管局在規范管理之下同時注重鼓勵創新和為金融機構服務。支持金融機構創新和鼓勵金融機構服務企業是多位金融界人士評價深圳金融監管局工作風格的主基調。
履新廣東局,備受期待
在主政深圳金融監管局一年五個月后,54歲的包祖明迎來了他從業以來第6個工作地點——廣州。
2025年3月27日,廣東金融監管局官網的“局領導簡介”發生更新,包祖明已任該局黨委書記、局長。巧合的是,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張奎2022-2024年也曾在浙江工作過,與包祖明曾有過短暫的共同工作經歷。
廣東金融監管局和深圳金融監管局下轄的金融機構體量各有多大?截至2024年末,該局轄下的廣東?。ú缓钲冢┙鹑跈C構總資產超過33萬億元,占全國8%。其中,銀行業和保險業總資產分別為26.69萬億元和1.8萬億元,各占全國6%和5%;各項貸款余額18.92萬億元,占全國7% 。而深圳金融監管局轄下的銀行業和保險業分別為13.57萬億元和7228億元。從數據上觀察,廣東無疑是全國金融大省,與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地位匹配。如何在新形勢下提升金融業創新速度和自身質效,仍亟須監管機構與行業同向而行。
浙江是多項金融改革創新的先行地或示范區。兩位來自浙江的金融監管“一把手”在珠江邊重聚,他們從浙江帶來的創新實踐和豐富經驗,將給廣東金融和廣東經濟發展帶來新的變化。與此同此,深圳的金融創新經驗亦備受矚目。廣東金融業如何創新,如何更高質效地服務實體經濟,如何實現大而強,業界對此甚是期待。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