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競恒:對我影響較大的三本書 |秘密書架
五經六藝的真實意義,在于告誡“馬上打天下”者,治理不可憑借粗暴的壓制關系,而應該承認社會的四倫與運轉。
責任編輯:劉小磊
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競恒。
一、《兩漢思想史》
徐復觀此書從西周、春秋封建時代的社會結構,以及封建政治、社會崩潰后,法家與秦漢專制政體成立這一大的背景下,去梳理和探討兩漢以來的政治演變,以及儒家思想重建社會并抵抗任性皇權的努力。徐復觀認為,周代宗法封建之下的小共同體內部,發育出以孝悌、禮讓、仁愛為基礎的基本倫理,并在此基礎上有力地反駁了所謂西周為“奴隸社會”之說。在周代,以“國人”為主體的政治有效階級,也擁有力量反抗宗法貴族,對王權進行限制。但隨著春秋時期封建政治的全面崩潰,憑借工商業以及“士”這一等級的崛起,孔子將西周宗法之禮的知識向社會傳播,留下延續華夏文明生命的種子:“永嘉之難,能渡江南去的,或渡隴西去的,多是強宗大族。能立足中原,保持中國文化于夷狄之中的,依然是強宗大族。強宗大族是專制政治的敵人,但卻是民族動力的保持、推動者”(《兩漢思想史》第一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1頁)。
商鞅變法與秦政崛起,意味著秦漢式專制政體的發育,其間雖伴隨著楚漢之際、西漢早期問題的博弈與演變,但漢初所謂“封建”已然扭曲,“僅繼承了封建丑惡的一方面”,其尤甚者便是各類諸侯王的“禽獸行”。在此背景下,漢代皇權以專制克服封建,大獄和酷吏迭起。體現在學術上,便是“學術史中董仲舒的冤獄”,以及“東漢專制政治的繼續壓迫”等問題。在這一背景之下,西漢知識分子對于秦政與漢承秦制后的遺產,進行了各種抗爭:“至于西漢知識分子幾乎無不反秦,而反秦實際上即反漢,更不待論。我覺得若不能首先把握到兩漢知識分子的這種壓力感,便等于不了解兩漢的知識分子”(第一卷,第167頁)。從孔門七十七子開始,平民出身的弟子,就開始模仿先秦貴族,創造了自己的姓氏。漢儒為了重建社會,通過在民間推廣傳播“吹律定姓”等方式,讓平民獲取了組建小共同體的文化符號與紐帶。通過姓氏,平民建立起自己的族?!盁o族之家,孤寒單薄,易于摧折沉埋。有族之家,則族成為家的郛郭,成為堅韌的自治體,增加了家與個人在患難中的捍衛及爭生存的力量”(第一卷,第192頁)。
漢代社會重建的同時,知識分子也在知識體系上進行了多樣化的建構。自陸賈以《新語》開始對劉邦集團進行文化上的啟蒙,總結亡秦的教訓,發出人民疾苦的呼聲。五經六藝的真實意義,在于告誡“馬上打天下”者,治理不可憑借粗暴的壓制關系,而應該承認社會的四倫與運轉。賈誼的《治安策》中,則蘊含人們很少注意到的消解皇權思想,如《新書·官人》之強調師、友、大臣等共同參與決策:“行使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