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ESG生態|周國銀:ESG生態中割裂的四重世界
一味提高ESG信息披露要求和強制鑒證,而缺乏有效獎懲機制獎勵ESG績效好的企業、懲罰ESG績效差的企業,難以推動企業深入行動。
責任編輯:孫孝文
中國首份可持續信息披露指引出臺,企業內外部溝通中ESG聲音逐漸增大,ESG咨詢認證等服務機構春筍般涌現……中國市場上,ESG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
然而,當我們深入透視這一領域,會發現情況不如表面光鮮。國際電子工業聯接協會中國區ESG首席專家、IPC-1401 ESG管理體系標準技術組主席周國銀指出,當前中國ESG生態存在相互交叉又割裂的“四個圈”。
中式圈里央國企在政策指揮棒下交出“漂亮答卷”,但公司治理和內部運營變化不多;國際圈中出口企業迫于客戶壓力改進工作條件,但短期改善難掩長期治理困境;投資圈中上市公司忙于ESG信息披露和評級,但ESG融入運營仍缺動力;雙碳圈中新舊能源企業一邊宣傳減碳貢獻,一邊掩飾生產環節的環境違規……
面對現狀,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打破瓶頸,讓ESG真正落地生根?周國銀認為,這需要社會的成熟、市場的成熟、消費者的成熟、投資者和監管的成熟,形成全社會的監管體系,一步步去除ESG“虛火”,回到ESG開始的地方——負責任的產品服務與商業行為。
四個割裂的圈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當前中國ESG生態圈的發展現狀?
周國銀:當前中國ESG圈并非一個圈,而是多個圈交叉構成,大致可分為4個:
一是中式ESG圈,以國企央企為主導,政策倡導與信披標準牽引,強調中式標準和議題,“以報告促進改進”,但公司治理和運營未見明顯變化。二是國際ESG圈,以出口出海企業為主,歐美客戶ESG審核驅動,主要由企業HR/EHS職能牽頭落實,關注工廠工作條件、員工權益及環保等改進,較為低調務實。三是ESG投資圈,由上市公司與金融機構主導,以交易所ESG信披標準和部分投資機構ESG投資驅動,企業IR/PR職能牽頭,側重于ESG信披與評級,但由于目前披露質量低、評級差異大、投資關聯性弱,陷入“務虛”困境。四是ESG雙碳圈,由環保和新能源企業主導,以綠色投資和政策獎勵為動力,關注企業碳足跡、產品碳足跡及碳交易,有將ESG簡化為“減碳”的傾向。學術研究、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也圍繞四個圈開展活動,有不同的側重。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國際ESG圈”的長期務實和“ESG投資圈”的務虛困境?
周國銀:ESG概念2004年由UNGC提出,但其實踐遠超20年歷史。1953年全球CSR之父霍華德·鮑恩便出版了第一部強調企業社會、環境影響的專著《商人的社會責任》。
隨著20世紀90年代全球經濟一體化推進,媒體對跨國公司在運營成本較低的國家的不良勞動條件及環境污染事件曝光,一些跨國公司陸續在全球工廠進行社會責任審查,將ESG績效與采購訂單綁定。中國企業作為歐美客戶供應鏈的一部分,為通過審查,開始了工廠勞工環境、污染治理等改進行動,相對比較務實。
國內ESG投資圈,“信息披露—評級—投資”之間的閉環尚未有效運行。首先,市場上ESG信息披露質量不高,ESG評級結果難以反映企業ESG績效,更難以反映企業對社會和環境創造的價值和影響;其次,ESG投資尚在起步階段,多數投資模型中ESG因子的權重非常低,且ESG表現優秀并不意味著短期超額財務回報,ESG違規有時甚至帶來短期商業利益,這都使企業和投資機構沒有足夠動力深化ESG實踐。
深入來看,中國投資圈基本邏輯仍過于強調財務邏輯,忽視或容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缺乏道德投資考量。例如,一次多人死亡的安全事故可能對一家企業的財務報表影響甚微,但在社會層面卻是重大問題;企業腐敗行為可能交換短期的財務利益,卻違反法律,擾亂市場。
要增強ESG投資的實質性,不僅需要關注ESG風險對財務的影響,更需融入道德投資理念,即使需支付更高的溢價,也要追求更廣泛的社會環境效益,倒逼企業真正提升ESG表現。而這種良性閉環的形成,需要責任消費的理念在市場和公眾間有認同基礎,監管制定相應的規則,目前看還有距離。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一些機構、企業對國際ESG標準的爭議和本土ESG規范的強調?
周國銀:目前一些企業對ESG國際標準存在誤會,認為國際標準過高或不適用于中國,其實ESG國際標準大多是原則性而非剛性要求,在不同國家使用需要與本國法規、本地傳統銜接,企業需主動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過度強調“本土性”,會失去國際對話的基礎。
全球貿易背景下,中國企業需遵守海外ESG法規和行業標準,才有“上桌”的資格,這是由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決定的。認為另起爐灶制定中式ESG審核標準,就能擴大國際競爭機遇,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中國企業、行業走出去一是要對標國際和國內ESG標準,提升內部管理;二是加強行業自律,避免惡性競爭;三是主動參與國際ESG交流合作和互認,而不是僅爭奪國際標準制定權。通過自我革新、共同合作提升行業ESG整體水平,在國際舞臺上進行有效對話與競爭,才是贏得尊重、提升中國企業國際影響力的務實做法。
監督機制的缺失
南方周末:還可從哪些方面入手提升中國ESG發展的實質性?
周國銀:當前中國ESG生態發展的首要問題不是缺乏ESG標準或指標體系,而是需落地ESG監督力度。一味提高ESG信息披露要求和強制鑒證,而缺乏有效獎懲機制獎勵ESG績效好的企業、懲罰ESG績效差的企業,難以推動企業深入行動。其次要優化高成本、低效的ESG信息披露模式,可借鑒新加坡建立統一的ESG披露及評級平臺,提升ESG信披和評級質量和效率。三是可以利用政府采購和政府投資的ESG力量,在政府采購、政府投資、央國企采購中加大利用ESG績效對供應商的篩選力度,設置具體的考核指標而不是指導原則,才能在更大范圍影響廣泛的市場落地ESG實踐。
南方周末:面對紛繁復雜的ESG議題,企業應從何入手建立管理路徑?
周國銀:首先,回歸商業本質,不要被全球趨勢或政策等宏大敘事誤導,宏觀議題可為企業決策參考,但不應直接用作商業決策。企業應從客戶、投資者、監管者、競爭對手、社會輿論五個維度過濾ESG雜音,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商議,經過SWOT分析制定ESG戰略。
其次,回歸ESG核心,關注與主營業務相關的ESG影響。一家企業若客戶投訴高企、壓榨供應鏈,即使公益捐款額再高、碳排放再低,也不是負責任的企業。需聚焦核心業務,管理運營及供應鏈上下游的風險和機遇,而不是在業務之外做ESG項目,或被ESG信披標準、評級牽引得“六神無主”。
南方周末:中小企業是否有必要(資源和能力)開展ESG實踐?
周國銀:歐盟近期的《綜合法案》放松了中小企業的ESG合規負擔,這是符合現實情況的。公司規模越大,影響越大,“作惡”的傷害越大、范圍更廣,所以大企業需要更強力的ESG監管;而中小企業大多是大企業的供應商或合作伙伴,對外影響較小,容易受到政府、社會和市場規則的影響,“作惡”的能力更小,更需要的是ESG指引和扶持。
回歸ESG本質
南方周末:未來幾年,您認為中國ESG生態圈將呈現哪些發展趨勢?
周國銀:ESG生態良性發展有賴于消費者覺醒、投資者覺醒、政府采購和投資牽引、政策法規成熟,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中國ESG生態圈過去幾年發展過快,有些虛火,透支了部分能量,造成重點偏移。
未來幾年若無重大改變,中國ESG發展會持續前行,但增速放緩,企業將逐步回歸ESG本質,采取負責任的商業行為,提供負責任的產品和服務,而ESG信披、ESG評級及ESG宣傳等熱度會有所降溫。
南方周末:對于活躍在咨詢、傳播、研究一線的ESG生態圈的機構和個人,有何建議?
周國銀:一是保持獨立思考。不要盲目崇拜權威機構或專家,目前ESG圈中人員非常復雜和多元,存在各種觀點和利益分歧,需通過學習、對話、換位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維,對各種聲音有意識地甄別,避免一知半解、以訛傳訛。
二是回到企業視角。ESG的主體是企業,要從企業自身產品和經營活動中識別ESG重要性議題,而不是以ESG信披標準或評級標準對企業求全責備,更不要機械地要求企業限期達峰或中和。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