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專業的答卷給公眾一個希望

從地震發生后一年多時間里,第一份來自權威渠道的調查報告引起的關注,可以讀到民眾對有關“為什么”的信息的渴求和熱衷。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54處政府建筑中,有13%(7處)因被毀嚴重無法修復;在44處學校建筑中,這一比例為57%(25處),是政府建筑的4倍多……”

5月25日,《人民日報》旗下的《中國經濟周刊》報道了一份由清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震害調查組撰寫的論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雖然該論文早在去年8月已發表在《建筑結構學報》上,雖然它所涉及的信息只是地震發生后初期的、局部性的信息,但作為地震發生后一年多時間里,第一份來自權威渠道的調查報告,甫一公開,依然引起了媒體與公眾的極大關注。

幾乎沒有人留意并核實論文的發表時間,它之所以受到追捧,除了學校建筑與政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