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小姨文學”,每個讀過三毛的女孩,都曾向往遠方

1974年,撒哈拉沙漠。

三毛和丈夫荷西租住在一個撒哈拉威人的房子,白手起家,用廢棄輪胎做沙發,棺材板做書架,把有限的食材烹飪成美味,三毛將在沙漠生活的日常集結成《撒哈拉的故事》,一經出版,便風靡至今。

在那個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年代,“旅行”是奢侈品,很多人對于遠方的想象,便來自三毛。

如果三毛還活著,她現在已經82歲了,很難想象三毛成為一個老奶奶的樣子。

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她永遠披散著長發或者扎著兩個雙馬尾,波西米亞長裙的裙角飛揚,在文字中風塵仆仆地趕來,向你訴說著她的遠方。

當互聯網掀起“小姨/小姑文學”浪潮,新一代在不走尋常路的“小姨/小姑”身上尋找人生的可能性時,三毛的故事在今天顯得更加鮮活,在侄女陳天慈看來,“小姑是由內而外活出了女人的極致精彩,她不為覺醒而活,只是順著心走”。

三毛既是過客,也是歸人;既是叛逆者,也是治愈者。她活出了自己的答案,又用文字、流浪和不羈的生命力,在傳統的女性敘事之外,為幾代女孩呈現了一種別樣的人生可能。

01 萬水千山走遍:流浪遠方

“遠方有多遠?請你請你告訴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遠?

問一問你的心,只要它答應,沒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遠?!?/span>

三毛在《遠方》中如此寫道。

她是初代“旅行博主”,在通信閉塞的年代,足跡已橫跨亞歐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從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到與荷西定居撒哈拉,再輾轉中南美洲,又回到舟山、成都、敦煌,她一直在路上,步履不停。

彼時,“旅行”還是一個奢侈的詞匯,無數人通過她的文字觸摸世界,在心底埋下遠方的種子。

侄女陳天慈回憶,三毛有著孩童般的好奇心與冒險精神,總愿踏足常人未至之地,她是旅居的旁觀者,又總是忍不住深入其中。

“每次和小姑到一個陌生地方,她總是很愿意接近當地人,了解每個地方的習俗,哪怕只是小小的飲食習慣和平凡的家常事,也能引起她極大的興趣。她和當地人總是像認識很久的朋友,語言不通也能雞同鴨講地聊上好久,笑聲傳遍一整條街,甚至成為以后深交談心的筆友?!?/span>

在撒哈拉沙漠,她好奇地偷看撒哈拉威人用石頭刮洗身體的傳統沙浴,不巧被發現后被追得落荒而逃。

在玻利維亞拉巴斯當地市場散步,巫術嬤嬤攀談,買下奇奇怪怪的巫術道具,“那樣的攤子,每買一樣小東西,都給人帶來幾分承諾,光是那份期許,付出的小錢也就值得了。

陳天慈說,“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華人世界里,小姑是讀者的眼,帶讀者看世界。她開了扇窗,無意間做了先鋒,在遠方留下足跡。作為把中西文化交流滲在生活里的平凡人,她只是實實在在地過日子,卻活出當時千萬讀者想要的樣子?!?/span>

與其說三毛是用文字創作,不如說,她是用生活在創作,她以平凡人的姿態將異域文化融入生活,活成了自由和遠方。

但所有丈量世界的步履,最終都在叩響歸途的大門。

1989年,三毛第一次踏上舟山,這片讓父輩魂牽夢繞幾十年的土地,漂泊半生的游子觸摸到了血脈的根源。面對迎接她的故人,三毛在碼頭淚流滿面。

萬水千山走遍,看過世界的游子,才最懂回家。

02 姑姑的哲學:學渣有獎

褪去作家光環,三毛在侄女眼中只是個“愛玩的大孩子”,會花很多時間陪孩子們逛書店、做游戲,講故事。

“在我看來,她的人生劇本是個孩子王,是個創意王,是個從不在孩子面前顯露半點悲哀的可靠親人?!?/span>

三毛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非常規大人。

三毛和侄女陳天恩、陳天慈

她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在短途旅行時,她讓雙胞胎侄女輪流決定路線,在餐館里,她們也擁有了自己點菜的權利:“今天在小姑這里,你們做自己的主人,想吃什么就點什么,別管價錢,別管什么垃圾食品,想吃就吃?!?/span>

甚至一度對侄女們宣稱,“你們考最后一名,就有獎”。

這源于三毛曾在學生時代受盡了成績不好的委屈,甚至還曾因為考零分被數學老師在臉上畫了兩個大鴨蛋。

所以她希望自己的侄女不再重蹈覆轍。學習應該是歡樂的體驗,而不該被單一的評價標準束縛,“人生豈是一條直線上誰先誰后就能評斷?”

《我的姑姑三毛》,陳天慈 著,果麥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她對他人的關懷同樣毫無保留。陳天慈記憶中的姑姑,總趴在書桌前熬夜回信,“把別人的事放在自己前面”。

這種近乎執著的共情力,讓三毛的文字超越時代。她從不居高臨下地說教,而是以平等的身份與讀者并肩而立。

面對被賭徒父親牽連、瀕臨絕境的女孩,三毛在信中既心疼又嚴厲:“你的書白念了嗎?”隨即條分縷析并教授法律維權手續,告訴那個走投無路的女孩千萬不可以自棄:“這種屈服輕于鴻毛,值得嗎?”

安于在鄉下平淡生活的青年被家人認為是“沒有用的男人”,三毛回信說:“這種日子實在是太好了?!薄拔蚁?,你是一位生活大師。你是——自然的簫聲?!?/span>

就算是高中生猜來猜去的小小曖昧心事,三毛也會鄭重對待:“喜歡一個人是件開心的事,被人喜歡也是種幸運,都值得感謝?!?/span>

三毛以真誠與平等為他人打開生命的可能性,尊重每一種不同,珍視每一段生命體驗。在她熾熱的生命狀態中,我們會看到:世間本就有千萬種活法。

03 Echo回聲:重走三毛之路

三毛的英文名字叫“Echo”,她的文字是一種聲音,閱讀她的文字的人在循著她的聲音回溯,在時空的激蕩中形成延綿不絕的回聲。

1974年,當三毛在家書中宣告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有記錄以來,第一位踏足撒哈拉沙漠的中國女性"時,或許不曾預見,數十年后這個撒哈拉沙漠的西部小鎮阿雍會因《撒哈拉的故事》成為讀者的朝圣地。

侄女陳天慈幼時只知姑姑在沒水沒電的地方生活,卻“很快樂”。五十年后,她歷經17小時飛行踏入三毛小屋,目睹山羊洞仍在屋頂,地板磨損如舊——書中浪漫化的歲月終有了具象依托。

“對于讀者來說,這是一個傳奇人物曾經住過的地方,但對我來講就是一個家人曾經在那個很辛苦生活的地方?!?/span>

陳天慈在三毛撒哈拉故居

她遇見10歲童婚新娘姑卡的弟弟,得知姑卡已60歲且多病纏身;偶遇的撒哈拉威人拿著三毛舊照,并告訴天慈,三毛給過他一顆巧克力?!?/span>他從未走出過撒哈拉,”陳天慈感慨道,“卻通過姑姑看見了遙遠東方的另一種生活。

陳天慈穿著三毛送給她的牛仔外套,在三毛小屋里寫下:“親愛的小姑,來到你家了,你愛的撒哈拉!”

這場尋訪更早是從西班牙開始,2018年,“三毛之路”文旅項目在大加那利與拉帕爾馬啟動,以此紀念對中西文化作出貢獻的三毛。

陳天慈在書里寫道:這個屬于小姑的島,島上有認識她、愛她的人,也有來不及認識她卻也愛她的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她,她也用自己舒適的方式,為這些愛她的人留在了這片她熱愛的土地。

陳天慈在西班牙重走“三毛之路”

在荷西故居,陳天慈見到了荷西的家人,參觀了三毛和荷西住過的房間,去逛他們以前逛過的廣場,去過的餐廳,那個在家族記憶中模糊的“西班牙姑姑”,在荷西家人的講述逐漸清晰。

最動容的相遇發生在荷西長眠的墓園。管理員遞來的紀念簿里,寫滿跨越山海的思念:

“三毛,我們替你來看荷西了,這一路上問了很多人,很喜歡你們的那片海?!?/span>

“荷西,三毛,我從三年前看你們的故事,你們讓我再次相信愛情,我希望明年能申請到西班牙的交換生,這樣我可以常常來看你們?!?/span>

“原來荷西在這里,三毛應該也在吧!想你們?!?/span>

從三毛的文字和足跡出發,無數追尋者在尋訪中解答著自己的命題:關于遠方,關于活著,關于如何在不羈中扎根,在流浪里歸家,答案在風中飄揚,與三毛的文字交織成恒久的回聲。

三毛從未定義過遠方,卻用一生丈量了遠方的邊界。

她的生命故事早已超越時空界限,化作撒哈拉的一粒沙、大西洋的一陣風,繼續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播種自由的種子。

她用顛沛中的詩意、困境里的豁達,為女孩們樹立了另一種生存范式。當我們談論三毛時,談論的從不是標本式的傳奇,而是血液里持續沸騰的生命力。

親愛的三毛,親愛的Echo,謝謝你,你的聲音還在回響。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