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降息如何“擇機”?訪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
降準、降息是央行的重要政策選項,以加大寬松力度,穩定市場預期,激發經濟活力。
從“保持物價總體穩定”變為“保持物價處于合理水平”,體現了貨幣政策在目標設定上更加細致和精準。
責任編輯:張玥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視覺中國/圖
2025年3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了第一季度例會。會議建議,加大貨幣政策調控強度。擇機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連續實施了14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這樣一系列政策信號,意味著什么?貨幣政策的調整會為經濟帶來怎樣的改變?
為此,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他長期從事公司金融領域研究。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田軒出席會議并作了發言。
“擇機降準降息”
南方周末:央行表示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將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田軒:在經濟增長動能減弱,或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緊張時,降準、降息(即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是央行的重要政策選項,以加大寬松力度,穩定市場預期,激發經濟活力。
在時機的選擇上,需要平衡內外部經濟環境,包括通脹水平、就業狀況、房地產、資金空轉問題等內部因素,以及資本外流、匯率波動壓力等外部因素。還要考慮之前已出臺政策的效果和累積效應,避免過度寬松引發通脹風險,并避免降息帶來的息差縮窄,對銀行經營造成過大壓力。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持性的?
田軒:支持性的貨幣政策是在面臨經濟下行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