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慎終追遠,傳承文明
祭奠祖先,與我們及我們的子孫后代對于“我從哪里來”“我們的先輩從哪里來”的認知建立與建構高度關聯。本質上,祭祀就是我們和我們的先輩生命的重要庇護體系,就是我們和我們的先輩、我們與我們的后代生生不息發生聯系的重要載體,就是我們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辛省志
清明將至。很多中國人最重要與最緊迫的一件事是回鄉祭祖,祭拜逝去的先人。在很多人心里,一年所有的節慶中,清明節的重要性甚至排到第一位。筆者與廣東、福建、山東、湖北等地的朋友交流,很多人高度認同“春節可以不回家過年,但清明節不能不回家祭祖”。作為中華兒女,我們如此看重清明節,祭祖的時候,我們要去購買祭祀用品,我們要攜家族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齊上山抵達墳地,清理雜草、打掃墓地、磕頭祭拜、燃放鞭炮。
《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弊纺钕茸?,牢記我們從哪里來,這是一種文明模因的傳承。
我們去喪葬店買祭品的時候,我們上山祭拜的時候,我們很虔誠和真誠地完成這些事,通過購置祭品及祭拜先祖等行為與儀式,我們踐行著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想念與懷念,我們在感恩先人,我們在傳承文化,我們在祈福未來,我們在教育晚輩。完成這一事件的過程中,我們不曾感到害怕,我們亦不會有莫名的恐懼。因為我們知道,墳墓里的人是我們至親至愛的人,若干年前,他們在世的時候,他們和我們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互動,這些聯系與互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