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銘:城市發展需要適應代際變化,多問問年輕人要什么
一線城市把成本做得越高,一些對成本比較敏感的企業,就越會往新一線和二線城市搬。正好新一線、二線落戶幾乎沒有限制,大家發現杭州的政策是“來了就是杭州人”。?
伴隨著代際的變革,90后、00后會逐漸成為消費的主體。2040年是90后50歲的時代,00后40歲的時代。我們今天講城市發展,是講中長期發展,不是講今天和明天,所以要少講我喜歡什么,多問問年輕人要什么,這里有非常明顯的代際變化。
責任編輯:戴春晨
據最新公布的2024年人口數據,深圳、廣州常住人口增長均在15萬以上。此前,一線城市人口曾出現減緩甚至是負增長。不少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數據出現波動,但又逐漸恢復增長態勢。
不久前,“杭州六小龍”、電影《哪吒2》創造票房神話等熱點事件,引發國內不少城市對人才、人口吸引力的深思?!耙陨盍羧恕焙汀耙允聵I留人”如何兼得?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近日接受南方周末專訪。他指出,國內人口向一線城市集中的趨勢不會變化。杭州的成功值得大大點贊,但背后也有一線城市的“神助攻”,理想的狀態是不要對人口有行政性限制,讓企業和個人能夠自由地發展。
陸銘認為,用學歷來劃分人才是非常落后、保守的思想,很多創新企業的創始人就是本科生。城市發展不能只看高技能人才,限制人口會給大城市帶來傷害。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受訪者供圖/圖)
杭州的成功背后有一線城市的“神助攻”
南方周末:2021到2022年,一線城市的人口增長出現了停滯,甚至是負增長,現在又回到正向增長。人口向一線城市集中的趨勢會不會變化?
陸銘:不會。但是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于經濟增長結構的變化和一線城市的政策。經濟增長越快,人口集聚越快,產業結構變化越快,直到最后城市間人口逐步趨于穩定。
當前社會各界普遍存在重制造輕服務的傾向。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把“投資于人”放到未來的工作目標里。投資于人涉及很多服務業,能更快地帶動服務業的發展。
現在制造業本身持續出現就業負增長,其中一個原因是機器人對人的替代,如果這些因素加快,勞動者就會流入服務業,進一步向大城市集中??陀^上講,人口會往大城市集中,但同時,如果一線城市戶籍卡得很嚴,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足,這個進程就會放緩。
南方周末:年初,杭州和成都特別火,好像一線城市沒有那些追求舒適、可以讓大家慢下來干一番事業的城市那么吃香。怎么理解這一現象?
陸銘: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杭州、成都有自己的優勢。這里面有綜合的生活品質因素。這兩座城市比較休閑、風景宜人,消費比較繁榮。另外,這兩座城市對于民營經濟比較包容。當地的高校,對于創新有所支持。雖然這兩座城市在中國排不到一線,但放到國際上都是大城市。
二是如果比較一線城市和準一線或者二線城市誰更適合創業,房價、人工成本非常重要。對這兩項成本最敏感的行業是科技類的企業,對于某些生產要素,他們反而沒那么需要。相對來講,具有很強的文藝特性、偏文科的行業和一些跨國公司總部類的企業,對一線城市的黏性更強。
三是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之間政策存在差異。我們需要反過來問,一線城市是不是因為政策抬高了人力和住房成本(才導致人才外流)。一線城市把成本做得越高,一些對成本比較敏感的企業,就越會往新一線和二線城市搬。正好新一線、二線落戶幾乎沒有限制,大家發現杭州的政策是“來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