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勸退到獲得魯獎,原來寫作技術是可以讀出來的
從寫作那天起,小說家李浩就一直在狂妄的自信和真切的懷疑中反復橫跳。
他坦言做文字普及工作的作家很多,不缺他一個,他的作品是要“寫給無限的少數”。
早在2007年,李浩憑借短篇小說《將軍的部隊》斬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并隨之進入創作井噴期,陸續登上莊重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十月文學獎的頒獎臺,還與作家路內、阿乙、張楚等,入選《人民文學》未來大家TOP20。入選標準之一,是具有成為引領中國文學潮流的文學大家的潛質。
但李浩也毫不避諱,他每年有一半的時間是在懷疑中度過的——懷疑自己匱乏特殊的藝術才能,懷疑自己的所有文字根本無用。這種懷疑,從寫作伊始就未曾中斷。
甚至,批評家在報紙上毫不留情地批他的作品“干涸無感,可以不看”,也有文學雜志編輯勸他“先不要寫了”。
“焦慮,一日日地焦慮,那種焦慮幾乎有種壓垮的力量?!?/span>
鉆進文學,是他對抗的方式之一——
博爾赫斯、加西亞·馬爾克斯、米蘭·昆德拉、卡夫卡……他毫不掩飾對這些外國作家的鐘情,甚至在文本中,多次嵌入他們的身影。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將軍的部隊》,開頭就有著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味道。
如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評價其小說“有精確的技術,還有狠忍陰鷙的力量”,《人民文學》未來大家TOP20評選時,也稱“他獲得了精進的文學姿態和出色的寫作技巧”。
從一開始“匱乏藝術才能”,到現在擁有“精確的技術”,小說家李浩,是如何走出倍受質疑的至暗時刻,又有哪些扭轉乾坤的寫作秘訣呢?
以下是他的自述——
01
大家好,我是李浩,是一名作家,也在大學教授《小說創作學》和《經典小說研究》。
在日常,我一向愚鈍而木訥,而寫作帶給了我某種補償。我希望寫下命運,感吁,深思和追問,我也希望寫下我的幸運和痛苦,愛與哀愁。
但剛開始寫作時,其實并不順利,我迷戀于場景、氛圍、情緒營造,而故事的結構能力極弱,也匱乏核心感,我深深地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應該繼續下去?
△李浩
猶記得多年前,我在《漓江》發表了一篇小說,那一期小說的頭題,是畢飛宇的《誰在深夜里說話》。
不久后,有位朋友翻閱報紙時看到我的名字,說:“李浩,有人評你的小說啦,快去看看吧!”
我興奮地找來那期評論,其中談到,畢飛宇的小說非常不錯,而后一篇李浩的小說缺乏故事,干涸無感,意思不大,可以不看。
我頓時臉紅心跳。
也差不多是那段時間,我去參加青創會,當時還是《漓江》雜志編輯的作家鬼子,在看了我的兩篇小說后,很認真地勸我先不要寫了,他說:
“現在大作家們不會和你談小說的技藝,這是他們早就解決的問題,但敘事關、故事關,恰恰是你還沒解決的。
你先不要寫了,再寫也是一個樣,回去找你喜歡的、經典的小說來,把它們拆開,看它們是怎么完成的。”
之后半年,我真的沒有寫任何一篇小說,天天做的就是去拆解我喜歡的小說,專注于它們的細節、高潮、敘事推進等方面的設計——
它寫得好嗎,好在哪里,有沒有更好的可能?
我將它移動一下順序,調整一下結構,是否可以?
它為何不能移動,我從不能移動中得到的技術經驗是什么?
如果它可以移動并且移動后會效果更佳,那,我得到的啟示又是什么?
我承認,從文本內部出發,追問小說中的一切是如何被小說家寫出來的,進而繼續追問如果把同樣的主題、內容交給我來處理,我應怎么辦、可以怎么辦,這相當有難度。而且這個拆解過程,也會消耗比別人的閱讀再多三五倍的時間。
但當我通過閱讀揣摩大作家們在渾然天成處的文本技藝時,我的很多寫作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回望那段日子,我詫異地發現,之前蹉跎的兩三年,都沒有這半年收獲大。
02
后來我才意識到,原來許多作家,甚至是其他領域的創作者,其實都在這么做,只是可能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而已。
比如在八十年代,魯院的一些學員會用卡夫卡的語調寫一篇很卡夫卡的小說,用博爾赫斯的語調寫一篇很博爾赫斯式的小說,用勞倫斯的方式,用普魯特的方式……然后幾個人交換著看,分析其中的得與失,像與不像。
這幾個人當中,有的已經是相當顯赫的大作家。當然,這種模仿與后來他們的寫作完全不同,他們有意發展了自己的樣子,但這種刻意的模仿訓練對他們非常有益。他們可以通過這種笨拙的方式,學習語言和結構,學習貯藏在風格中的個人氣息。
再比如我在魯院上學期間,一位從事電影文學創作的同學說導演看電影時,也會拉片拆解,先按正常速度看一遍,了解故事,然后第二遍只看剪輯,第三遍專注于燈光,第四遍只關心音樂……
△李浩
所以我常對初學者說,“文章本天成”中那種隨意和輕松的“天成”是有前提的,就是在寫之前要“胸有成竹”,而在寫作的最初階段,拆解再臨摹優秀的作品,就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訓練。
這就像練習書法、繪畫,臨摹是走向藝術的第一課,在臨摹的過程中,還要努力地亦步亦趨,嚴格遵守,要學得像,最好能達到亂真。
小說創作亦是如此,先把故事的簡單范式記下來,熟練掌握,把它打造成我們的容器,才有可能在這個容器里面,裝入酒或者其它。
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
我曾在余華的小說中讀到一種獨特的句式結構,大約三年的時間我盡力地模仿他,然后又用三五年的時間將它融解掉。我在博爾赫斯那里,在納博科夫那里,在里爾克、普拉斯或者拉什迪那里……
我承認自己不斷地拿來,不斷地嘗試將它們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之中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雖然有時做得并不好。
譬如我寫下《丁西,和他的死亡》《郵差》,那種“卡夫卡式”的滲入是我不能抹去的部分。
這個不斷“進入”再不斷“擺脫”的過程還在進行中。如果我說這一過程完成了,那將意味著我的藝術生命已經死掉。我不甘心。
03
但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寫作者似乎并沒有拆解閱讀的意識,寫作技藝也沒過關。
我之前做刊物編輯時,收過大量自然來稿,其中講述的故事,如果是偉大的作家來寫,我想將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因為作者們缺乏必要的技藝,他經歷中的所有波瀾,都變得味同嚼蠟,最后這樣的作品只能忍痛舍去。
所以,當南方周末邀請我來拆解20世紀的經典小說,剖析其中的寫作技藝時,我欣然答應。
不僅是因為我受益于這種拆解式閱讀,更重要的是,我還有一個固執的、堅定的理念:那就是文學和一切藝術一樣,都是可以教的,甚至是可以手把手地教的,我希望更多人,能夠掌握這套寫作技藝。
這次除了我之外,還有5位活躍在當代文壇的作家們——茅盾文學獎得主東西、魯迅文學獎得主胡學文、石一楓、蔡東,十月文學獎得主王威廉。
早鳥價特惠!
點擊上圖,立即加入學習↑
我們會同大家一起閱讀、拆解5本劃時代的文學經典——
卡夫卡《城堡》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
加繆《局外人》
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我想,跟著作家們閱讀的一個好處是,他們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文學可能性:
他們知道想要完成這一情節的設置可有多少種方法,那些大作家們都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這是一種打開,讓我們知道,原來完成這一個情節可以如此,還可以如此,如果我來寫,我用哪一種方法可能更好,或者,我要創造一種新的方法,該從哪些地方下手。
在我的閱讀和寫作中,我一直從這樣的比對中獲益,我也愿意從經驗和教訓這兩個方向分享,使大家盡可能避免我所犯的錯誤。
文學是一項在夢中的造山運動,希望大家跟著課程,在將經典作品中的諸多優點為我所用之時,也能建造出一座屬于自己的獨特山峰。
與之共勉。
-----------------
后記
這幾年,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同學催著我們重開《小說閱讀寫作實戰營》。
如今,已有2200+學員,跟隨小說家們從寫作視角出發,一起拆解經典小說中的寫作技法,直呼“以前看書只覺得好,現在能看出好在哪了”。
訓練營結束后,又有不少學員催我們開第3期,今天我們終于來赴約啦!
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加入我們,跟隨6位小說家一起“深入文學肌理,探尋創作之源”。
早鳥價特惠!
點擊上圖,立即加入學習↑
01
用作家視角讀五本經典
提升寫作力
精選5本小說經典,從寫作視角進入——
這5本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卡夫卡在某種程度上“更變了整個文學的原有走向”,像米蘭·昆德拉、奈保爾、馬爾克斯、胡安·魯爾福、博爾赫斯等等,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卡夫卡帶來的惠澤。
而受卡夫卡影響的馬爾克斯,更是影響了大半個中國文壇,不少名家作品里或多或少都能窺見些馬爾克斯的影子。
村上春樹更是說,如果沒有與《了不起的蓋茨比》相遇,自己寫出來的小說會跟現在的作品完全不同。
從寫作視角切入,你會發現自己閱讀時,原來錯過了這么多風景:
比如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們可能記住了蓋茨比出場時那飽含深意的笑。
但作家蔡東卻會去分析蓋茨比是哪一章出場,又是如何出場的,由此發現菲茨杰拉德幾乎是用浸染的方式,設置“蓋茨比是誰”的懸念,再一層一層鋪墊,讓蓋茨比的出場不停延宕,渲染人物的傳奇色彩。
再比如讀《局外人》,我們都能讀出默爾索是一個獨特的人物,比如開頭那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可以說是給人一種石破天驚的震撼。
但作家王威廉不會止步于此,他還去分析加繆塑造的人物為何如此獨特,再橫向對比諸多經典小說,去探究要如何發明出像默爾索這樣的獨特人物。
類似這樣的寫作技巧分析,在課程中比比皆是。
6位老師一共準備了27節課,光講稿就超過了14萬字!
△講師部分課稿
你不僅能聽到不同類型的小說要怎么創作,比如城市文學要怎么寫?愛情小說要怎么寫?
你還能學到同一技法不同大師的處理有何不同,比如同樣是寫人物,菲茨杰拉德是如何塑造的,海明威、加繆和馬爾克斯又分別是怎么塑造的。
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習得大作家們的創作技法,誠摯邀請你加入《南方周末小說閱讀寫作實戰營:小說家的黃金讀寫法》。
6位小說家拆解5位文學大師的創作手法
帶你用作家思維進入文學世界
用拆解式閱讀提升寫作力
更有
600+分鐘音頻錄播課+5節視頻直播答疑課
700+頁學習資料+作業點評
打通輸入輸出閉環
原價599元
早鳥價399元
南周會員專屬特價僅需349元!
點擊下方報名按鈕,立即加入學習
02
茅獎魯獎作家親授
探尋文本下的創作之源
讓人無法拒絕的小說家講師團——
茅盾文學獎得主東西、魯迅文學獎得主李浩、胡學文、石一楓、蔡東,十月文學獎得主王威廉。
他們深諳創作之道,筆下的作品是無數文學愛好者的案頭書:
東西的《回響》,獲得第11屆茅盾文學獎,被認為是實現了類型小說和純文學的深度融合。
胡學文的《有生》,入圍第11屆茅獎前十的提名作品,被作家邱華棟譽為“百年中國的立心之作”。
有讀者一口氣讀完石一楓的《借命而生》后,感慨“很久沒看過這么好看的長篇小說”。
作家阿乙在讀王威廉的《野未來》時,稱其總是把王威廉的作品當作風向標研究。
……
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都擁有著作家和老師的雙重身份:
李浩是河北師范大學教授,王威廉是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東是深圳高校的老師,胡學文也曾做過語文老師……
所以他們不僅比普通讀者更了解小說是如何被作家設計出來的,能用作家視角帶我們深入文本,透視這背后的創作秘訣。
他們也比一般作家更懂得要如何設計課程,大家才聽得懂、學得透。
像李浩老師在拆解卡夫卡時,不僅鞭辟入里地剖析了卡夫卡的故事設計、隱喻設計和細節設計,總結出了一套寫作方法論。
他更是無時無刻不在引領我們去思考,卡夫卡為何會這樣設計。
△李浩老師在先導課上的部分內容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這波兼具“老師”身份的“作家”們,能帶給我們的意想不到的收獲。
03
五步讀寫法
打通閱讀寫作閉環
和“15分鐘讀完一本書”“21天成為寫作高手”的速成課不同,我們會通過“沉浸閱讀-分析閱讀-背景閱讀”三次閱讀,然后進行實戰寫作,再由老師點評,真正“授人以漁”,讓你可以學完后舉一反三,真正讓閱讀為寫作賦能。
課程福利
購買課程的同學都將獲得超豐富的電子版學習資料,包含閱讀計劃、講師推薦書單、課程PPT講義、思維導圖等。
課程安排
原價599元
早鳥價399元
南周會員專屬特價僅需349元!
點擊下方報名按鈕,立即加入學習
口述:李浩
整理:胡康平 方東妮
(本文為推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