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你想被怎樣埋葬?
從“糖果自動販賣機”式的骨灰盒到混著死者DNA的記憶玻璃,從骨灰畫像到骨灰煙花筒……在美國,個人主義、環保意識與科技驅動的體驗經濟正在改寫人們對死亡的認知,殯葬業的變革反映了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遺體處理方式、葬禮儀式和紀念品的多樣性,既蘊含著人對個性的追求,也體現了人在死亡面前的“不平等”:“在死亡后,如何處理遺體以及允許哀悼者如何紀念或對待死者,往往體現了一個社會在階級、性別、年齡、宗教、種族和信仰方面存在的所有不平等。有時,就像美國窮人沒有‘權利’獲得公共資助的葬禮一樣,死者之間的不平等甚至比生者之間更大?!?/blockquote>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2年3月14日,美國華盛頓,一家從事人類遺骸堆肥公司的負責人在殯儀館中展示一艘為逝者準備的“船”,上面裝飾著鮮花和逝者的家庭照片 圖/視覺中國
“葬禮其實就是一種體驗,而我在迪士尼的工作就是創造體驗,所以簡單來說,我想做的就是重塑葬禮體驗?!辈祭聦ο戕r·李·道迪說。
布拉德供職的公司在美國擁有36家殯儀館、6家公墓。在從事殯葬行業之前,他在華特迪士尼工作了12年。如今他致力于重塑葬禮體驗,他引入“多感官體驗屋”,用高清投影儀、環繞立體聲設備甚至氣味制造機,讓葬禮變成一場迪士尼花車秀一樣的“記憶之旅”。
布拉德是人類學家、考古學家香農·李·道迪的采訪對象之一。從2015到2020年,道迪走遍美國各地,尋訪殯葬師、殯葬業創業者,了解他們正在努力推動的殯葬業變革。此外,她走上街頭與陌生人交流,請人回答兩個幾乎觸犯忌諱的問題:你覺得我們去世后會發生什么?你希望遺體被怎樣處理?
在2025年出版的中譯本《我想這樣被埋葬》中,道迪探究了21世紀美國日新月異的喪葬習俗,以及我們能從中窺見一個怎樣的美國社會——殯葬業如何反映美國人對身體、個人以及宇宙運行方式的信仰和觀念。
在道迪看來,在21世紀的美國,死亡正同時在三個層面上得到重塑:遺骸的處理、全新的儀式、來生的觀念。遺骸處理從傳統土葬過渡到綠色殯葬、遺體堆肥等環保方式。葬禮也不再局限于宗教框架,而是融入個性化元素,如“多感官體驗”。越來越多人不再依賴宗教敘事,轉而尋求“物質性來生”——通過紀念品、骨灰藝術品延續與逝者的聯系。
在20世紀初的美國,死亡是“不可見的禁忌”——人們假裝死亡不存在。而近年來,“正視死亡運動”(death-positive movement)興起,呼吁人們直面死亡。許多殯葬從業者開始推動更開放的死亡討論,甚至將遺體防腐視為“修復記憶”的手段,幫助生者淡化痛苦的回憶。傳統上,遺體被視為需要“處理”的有機物質,但現代人更傾向于視之為“關系的媒介”——骨灰被制成珠寶、雕塑甚至文身墨水,成為生者與逝者之間的紐帶。新的紀念形式——如線上悼念、骨灰紀念品——也正在興起。
殯葬業的變革是社會價值觀的鏡像。從迪士尼式葬禮到綠色殯葬,從“死亡否認”到“正視死亡”,美國人正在重新定義如何面對生命的終結。如何處理親人的遺骸關乎的不只是生命的終點,還有生者與逝者關系的延續。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與香農·李·道迪的對話:
香農·李·道迪 圖/受訪者提供
死亡面前也有不平等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書中提到,你經歷了五年內至親的接連離世后,突然開始對美國人處理親人遺骨的方式產生興趣。
道迪:正是在這五年里,四位親人的離世促使我開始關注死亡和死亡儀式,并將其作為研究課題。就個人經歷而言,我認為我對死亡的思考并不比其他典型的美國人多或少——我十幾歲時經歷了一個病態的階段,被死亡的美學所吸引(黑色衣服,涉足神秘學),但這在青少年中極為常見。
南方人物周刊:歷史上美國人曾堅持傳統土葬,他們大多信奉基督教,而基督教曾反對火葬,這些宗教人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