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體老師”吳復生尋親

這位容貌清秀、戴著眼鏡的年輕人是誰?他為何英年早逝?又為何要捐獻遺體?

責任編輯:汪韜

吳復生遺體捐贈申請書。南方周末記者黃思卓|翻拍

1983年3月10日,上海街頭的梧桐樹剛發芽。36歲的吳復生,請人代筆在一張申請書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藍黑墨水的每一道筆劃都異常清晰,生怕影響遺愿的執行。

身患白血病,吳復生的生命永遠停留在1983年的春天,他自愿捐贈遺體,成為了一名“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

如今,這張遺體捐贈申請書掛在復旦大學人體科學館的“遺愿墻”上,十多張申請書和館內陳列的標本一樣,令參觀者震撼。

上海是全國最早開始遺體捐贈的城市。1980年代,捐贈遺體的多為思想豁達的前輩,如新中國首位高校女校長謝希德、上海醫科大學老黨委書記金乃堅、浙江省立醫學院首任院長蔣亦凡、原外交部部長之父唐天?!?/p>

也有普通上海人,如住在愚園路105歲的長壽奶奶、上海第十九織布廠的退休工人、五角場自行車廠的女職工。

吳復生顯得與眾不同。他不是名人,亦不是上海本地人,只是一名普通學生,生前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簡稱生化所)就讀。

發現吳復生申請書的是復旦大學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主任、校人體科學館館長周國民,他比吳復生小15歲,1980年代從湖南考入上海讀研。自2015年在檔案館發現這張申請書后,他總是不自主長嘆,這位容貌清秀、戴著眼鏡的年輕人是誰?他為何英年早逝?又為何要捐獻遺體?

吳復生的故事不為人知,檔案柜里,他的資料只有這薄薄的一張申請書。

周國民把吳復生的申請書掛在人體科學館,他心中涌起一股沖動:為吳復生尋親,了解他的故事。

一紙泛黃的申請書

復旦人體科學館的前身成立于1930年代,是國內最早的人體標本陳列室。2013年,周國民擔任館長后,一直在收集整理早期的文件。約在2015年,偶然間,他發現了吳復生的申請書。

這封申請書右上角,有一張吳復生的黑白照片:這位年輕人著白色里襯,深色外套,頭發茂密,容貌清秀,鼻梁高挺,戴著一副當時時髦的方形黑框眼鏡。他拍照時有些拘謹,雙唇緊抿。

照片下方,申請書是這樣開頭的:“我志愿將自己的遺體無條件地奉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為祖國醫學教育和提高疾控防治工作水平,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p>

中國遺體捐贈起步較晚?!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入土為安”等觀念深入人心,各地醫學院苦于無遺體可供解剖教學和科學研究。

1982年,上海首批紅十字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成立,包括周國民就讀的原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等6家機構。1986年,周國民考到上海讀研。彼時遺體捐贈的數量依然非常稀少,每年大約只有六七十具。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是全上海接收遺體捐贈數量最多的站,相應留存的檔案也最豐富。在這里登記的人,需要簽兩份申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