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背后
科學家在小鼠救助同伴的過程中觀察到了某種神經機制的作用。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25年3月17日,浙江杭州一位姓朱的女士在家中照顧孩子時,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隨即暈倒。寶寶只有15個月大,發現媽媽沒有反應后,立即采取行動。他先是試圖拉起媽媽,未能成功后開始哭泣,并爬出圍欄找到爺爺,爺爺又叫來奶奶。隨后爺爺撥打120急救電話,將朱女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目前朱女士已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
嬰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學習成長。視覺中國|圖
人溺,援之以手。對人來說,救同伴好像是天生的行為,也是一種行善和仁義。孟子稱,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表明,人性與獸性之別在于,人性有仁義之質,即價值自覺,有知善和行善的能力,而禽獸沒有。這似乎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差異。
但是,如果把救同伴當作行善和仁義的一種表現,就會發現,動物也有這樣的“仁義”,由此可以看出,人與動物的差異似乎也并不大。
過去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大象、黑猩猩,還是海豚,都有救同伴的意識和行為。2023年,一個科學研究小組在非洲馬哈爾山國家公園內觀察一群野生黑猩猩,其中一只黑猩猩意外從樹上跌落地上昏厥過去,其他的黑猩猩見狀,紛紛上前觀察、撫摸、舔舐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