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放水節,川西農耕文明的活態傳承

都江堰放水節最初是水利工程的技術節點,后演變為祭祀儀式??梢哉f,這一節日既是對戰國水利智慧的致敬,也是川西農耕文明的活態傳承。只有活的文明習俗,才能真正傳承下去,而不是變成“遺產”。

責任編輯:辛省志

當黃帝陵的晨鐘驚落秦嶺的霜花,岷江的濤聲正漫過都江堰的魚嘴。清明,這個被春風浸透的節氣,在巴蜀大地上流淌出另一重文明注腳——青城山麓的云霧尚未散盡,玉壘關下的榪槎已蓄滿兩千年的張力。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當人們攜家帶口,踏青訪友、祭拜祖先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清明這一天,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放水節(又稱“開水節”),已經持續了2300年。這是中國唯一以水利工程為核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56年李冰修建都江堰時期。

成都平原的春,是從斧刃劈開竹索的脆響中醒來的。每年清明時節都江堰盛大的放水節,早已成為虔誠的感恩大典,一次迎水的萬民狂歡。放水儀式上,主祭官身穿公服,行二跪六叩禮。禮畢后宣讀祭文:

“唯神是德,興利除患。作堋穿江,舟行清晏。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腴綿洛,至今稱美。鹽井浚開,蜀用以饒。石人鎮立,蜀害以消。報崇功德,國朝褒封。茲值春灌,理宜肅恭。尚饗?!?/span>

“咚、咚、咚”三聲禮炮蕩開岷江的晨靄,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放水儀式進入高潮。幾個身強力壯的堰工如古蜀先民附體,騰躍上內江攔河榪槎,利斧起落間,盤桓一冬的竹索寸寸崩裂,攔河榪槎解體了,碧綠的江水猶如脫韁野馬,蟄伏的碧波化作銀龍破陣,沿著李冰鑿刻的經緯奔涌,從決口處涌入內江,流向廣袤的成都平原。

這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