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熱鬧,就在哪兒闖蕩”:法國街巷的中餐館
“浙江人把法國的中餐產業做成了一整條供應鏈,只要你是華人,尤其是浙江人,想開一家餐館,從選址、裝修,到鍋碗瓢盆、桌椅餐具,都能找到一條龍服務?!?br />
火鍋菜品之外,餐廳還增加了紅糖糍粑、虎皮炸蛋、土豆餅、水果等國內熱門小食,并特意準備符合法國人口味的甜點。餐桌間穿梭的小火車送餐,意外成了孩子們的最愛,成為吸引家庭客群的一大亮點。
如果說裴雯、徐文強和陳立昂開餐館是他們在異國生存的出路。那么,朱宴霆、美玲的“夫妻店”可以說是一種主動選擇。
責任編輯:姚憶江
穿過車水馬龍的道路,熟悉的漢字在眼前一一劃過——“川江號子砂鍋居SNACK DE CHINE”“古味成都”“溫州鹵味美味香MEI WEI XIANG”……沿著一排黑色鐵質柵欄右轉,拐進一條窄窄的小巷,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爆炒的食物香氣。再走幾步,一家招牌上寫著 “家鄉菜Kitchen Story”的中餐館出現在眼前。
再往前看,街道兩旁林立著各式中餐館和中國產品超市,仿佛一個微縮版“中國城”。
這里是巴黎華人街Rue au maire,對于留學生和華人來說,這里不僅是覓食的去處,也是一處思鄉庇護所。熟悉的語言、熟悉的香味,讓人五感瞬間興奮起來。
推門而入,一張亞洲面孔微笑著走來:“吃點什么?看看菜單吧?!痹俅尉劢鼓抗?,眼前是一位卷發、微胖的中年女性,眼神里帶著幾分練達。不一會兒,冒著熱氣的水煮牛肉、炒面、沙茶雞、炸響鈴卷等陸續端上桌。透過店里那扇中等大小的玻璃窗,正好能看見對面的一家中國超市“CHINE STORE”,收銀臺上擺著幾個中國民族風格的小雕塑。
如今,這樣的餐館遍布巴黎大街小巷。早在一戰期間,就逐漸有溫州人移居法國。至今,這一跨越國界的遷徙已發生諸多變化。
起初,絕大多數溫州人到法國是為了賺錢致富。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溫州人興起了一股移居海外的熱潮。緊接著,福建、東北等地的人們也蜂擁而至,這股熱潮延續至今。
法國里昂的一家中餐館。(視覺中國/圖)
發家致富
“有身份了,才能真正立住腳?!?/span>
1985年,20歲的裴雯踏上了去法國的航班。她是溫州人,那時已婚,丈夫及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同行。語言不通,生計只能從最原始的手工勞作開始。為了養家糊口,裴雯和丈夫靠家庭式小作坊謀生——包蝦餃,批發給熟食店。
法國規定,只有法籍人才能當老板。1981年,密特朗當選總統后放寬對申請當老板的限制,允許獲得十年期居留權的移民也可以當老板,這項修改后的政策,直到1985年才開始實施。因此,裴雯的小作坊也只能存在于幕后。
每天早上七八點,裴雯開始一天的做工,揉面、剁蝦、包制,直到晚上八九點才得以喘口氣。
第二個孩子出生后,生產線上又多了一個“搖籃”——裴雯干活時,孩子就放在腿上。孩子偶爾哼唧兩聲,她便騰出一只手,輕拍著孩子的背,嘴里輕聲哼著溫州的童謠。有時候孩子扯著嗓子大哭,裴雯只能停下手里的活兒去安撫,等孩子熟睡后,才又埋頭繼續。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四年。
法國的移民法對未成年人有一定保護。王方輝在《去巴黎當華僑》中提到:“從法國1945年11月制定第一部完善的移民法至今,都規定未成年人一律不得強行押送出境。外國人生在法國的小孩,成年后可以申請法國籍,就更不能押送出境了。而且,法律還同時規定,不分法國外國,合法非法,學齡前的少年兒童必須進學校接受教育?!边@意味著,一旦孩子生在法國,就有了天然的合法性,而他們的父母,哪怕是非法滯留,也不能被輕易驅逐。
這是許多華人移民的現實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