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斌 | “京城人無他能,惟造謠言是一絕技”:庚子亂局親歷者的私人記錄

作者的批評觸角由義和拳民進而移向清廷當局,對于朝廷昧于外交情勢、輕率對外宣戰的舉動,也有嚴厲批評。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一、庚子密札

因為一些偶然的機緣,近日在從事收藏拍賣的友人處得見一種庚子事變相關的長篇手札,寫滿寬幅稿紙三頁,無上下款,全文四千四百余字,專記庚子事變始末,附紙三頁,抄錄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至九月間上諭數條,并有若干批注。信札起首曰“再密布者”,正文內容從己亥(1899)秋冬之交“山東有團練演習義和拳”開始,對義和團轉入直隸、進京后城內亂象、清廷諭旨宣戰、兵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與西什庫教堂、天津戰守局勢、全權大臣主持和議以及東三省、山西、河南等地義和團活動情況均有記述,所記約止于庚子(1900)七月中旬,其時天津已陷落,聯軍相繼占領楊村、蔡村、河西務,向北京進逼,局勢危迫,故有謂“今日又聞洋兵已駐蔡村,我軍退至河西務矣。如此退讓不遑,大約三數日之間,即可兵臨城下,不識董軍猶能背城借一否耳”。

庚子手札第一頁。

庚子手札第一頁。

庚子手札第二頁。

庚子手札第二頁。

庚子手札第三頁。

庚子手札第三頁。

據上可知,手札當作于庚子事變中。作者很可能為中下級京官,或在京候補者,其時身在北京,所記多系親見親聞,又與京中官紳有交往,因之較能了解清廷內情。手札內記庚子五月中旬義和團入京事:

十三、四日,即有人來說前門大街一帶見有紅洋布包頭、紅兜肚紅腳帶之人,手持白鐵短刀一把,二三十個一班,來往街市,逢吃教者無論男婦老少,隨意殺在當街,無人過問。教民之屋,無論市房住宅,任意焚燒拆毀,無人敢救,居人無不詫異。

十六日,弟在福州新館請客,即親見其人(指義和拳民——引者按)來往大街,已不下數百人之多。

同月二十五日,清廷發布宣戰上諭,京城局勢驟變,手札實錄當日情事:

諭旨宣戰,遂有東交民巷之火矣。弟自團亂之起,絕無所動于中,惟二十五一夜,目不交睫,耳聞前門內之槍炮聲,不啻一一在我頭上打過,因念五舍弟在德國不知作何了局?疾首痛心,莫此為甚。

又記與“林彝書太史”在京晤談時事。按“林彝書”,林開謩(1863—1937),號貽書,福建長樂人,同治帝師林天齡之子,林旭族兄,光緒乙未(1895)進士,翰林院編修,庚子年奉派甘肅副考官,以時局關系,鄉試展期,中途被召回,謁兩宮于西安行在,獲簡河南學政。結合“弟在福州新館請客”等記載,據此,推測作者多半是福建人。

其“五舍弟”當時在德國。清廷宣戰后,中外關系破裂,德國國內“民情洶洶,有與使館為難之勢”,“外部屢言,論情形不應再接待,雖無逐客令,已不以使臣相待”(《致鐵路大臣盛[宣懷]電》《致南洋大臣劉[坤一]電》,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初八日、六月二十八日,《庚子海外紀事》卷一),壓力之下,駐德公使呂海寰大不安于位。手札內記:“六月中,駐德國欽差呂海寰有電奏到京,謂德國于六月初八發兵四千來華,鐵甲船四只,快船一只,矢破北京,為城下之盟,詞甚悖逆,殊堪發指云云。又謂德國外部即于是日驅我使臣回國,呂公以下已于六月十二附船內渡矣,舍弟當可無傷,為之頓釋遠慮?!眳魏e緦嶋H回國已在次年(1901),但由上述信息,可推知作者之五弟應為呂海寰使德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