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ESG生態|馮天麗:透視中美ESG生態的表里溫差
由于美國對企業ESG的“下限”要求嚴格,環保、勞工標準等合規紅線一旦觸碰,企業將面臨破產或巨額罰款。因此,大部分企業即使減少ESG宣傳,仍在遵守ESG基礎法規要求,并未出現大規?;乜s的現象。
責任編輯:孫孝文
特朗普政府宣布放松ESG監管,悲觀者預言將引發企業ESG實踐的大倒退。但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馮天麗的觀察,事實并非如此,那些認可ESG價值、將其融入戰略的企業,依然會沿著既定軌道推進產品、服務、供應鏈、員工、環境領域的可持續實踐。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重要的不是關注ESG概念層面的沖突,而是如何走出一條滿足社會和環境需求、促進商業增長的可持續道路。目前標桿案例的涌現難掩整個市場ESG實踐的動力不足。馮天麗認為,中國ESG生態仍處于初級階段,如何培育促進企業ESG落地的土壤是留給監管者、研究者、傳播者的挑戰。
政策對美國ESG實踐影響有限
南方周末:特朗普政府放松ESG監管,是否影響美國企業的ESG實踐?
馮天麗:據觀察,特朗普政府放松監管不會大規模影響企業ESG實踐。多數跨國大公司(如蘋果、微軟、谷歌、沃爾瑪等),已將ESG融入長期戰略與供應鏈管理,視ESG為風險管理和品牌聲譽的重要組成部分,依舊圍繞主營業務繼續推進碳中和、可持續供應鏈和多元包容等ESG目標。不過由于ESG披露要求降低,以及ESG政治化或許讓部分企業減少披露。
同時,許多大型機構投資者繼續強調ESG因素的重要性,如貝萊德、先鋒等投資者仍要求企業披露ESG數據。只是部分機構開始弱化“ESG”標簽,改用“可持續性”“長期價值創造”“企業韌性”等表達方式,避免陷入政治爭議。如摩根大通不再高調宣傳ESG,但并未削減其在氣候相關風險上的投資評估
部分中小企業由于政策放松頓時感覺“輕松”了,因為可以暫時降低環保合規成本,原計劃投入環保設施或ESG報告的企業,選擇推遲或擱置投資。尤其一些此前ESG參與度較低的企業,對ESG態度處于“可做可不做”狀態,政策放松之下,就很可能選擇“最低合規”標準。
然而,由于美國對企業ESG的“下限”要求嚴格,環保、勞工標準等合規紅線一旦觸碰,企業將面臨破產或巨額罰款。因此,大部分企業即使減少ESG宣傳,仍在遵守ESG基礎法規要求,不會出現大規?;乜s的現象。
此外,盡管聯邦政策出現波動,但地方政策依然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例如我訪學斯坦福所在的北加州,政府會給居民一定的補貼,支持業主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整體趨勢仍是向前推進的。
斯坦福Deorr可持續發展學院也在定期組織系列可持續發展主題峰會、研討會和小型交流會,企業、金融投資機構、社會組織、學者都會參與進來,就某個可持續發展議題開展研討或技術創新分享、投資牽線搭橋等,實踐層面的熱度并未減退。
南方周末:《華爾街日報》曾發表文章稱“ESG已變成一句最新臟詞”,ESG在美國出現“污名化”趨勢嗎?
馮天麗:《華爾街日報》將ESG稱為“臟詞”,反映了美國對ESG概念的爭議。質疑派認為ESG可能分散企業盈利目標,高管過度關注ESG價值會損害股東利益,且ESG披露和評級未必能夠提升股價;支持派則強調ESG實踐為企業帶來的綜合效益,包括危機中的韌性、伙伴長期信任等。
一些保守派政治人物和團體將ESG視為“覺醒資本主義”的體現,批評其偏離了企業應專注于財務回報的核心使命,反映了部分政治勢力對ESG的抵制態度。盡管存在這些挑戰,許多投資者和企業仍認為ESG原則對長期價值創造至關重要。根據彭博社的調查,89%的投資者認為使用ESG指標已成為主流,57%的受訪者認為不應放棄“ESG”這一標簽。
中國企業面臨的進階難題
南方周末:與發達市場相比,如何認識當前中國ESG生態圈的整體發展水平?
馮天麗:中國ESG生態仍處于初級階段,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市場存在顯著差距。盡管近年來在環境治理(如污染防治、減排降碳)和社會議題(如脫貧攻堅)取得重大突破,但企業的ESG實踐而言,仍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的問題。
企業層面,很多企業對ESG的認知還停留在淺層信息披露或“社會捐贈”宣傳,缺乏將ESG融入戰略、產品和服務、供應鏈的系統性思維。
監管層面,企業違法違規成本低,導致產品質量、污染排放等基礎ESG領域違規事件頻發(每年3.15爆出的各種產品問題如劣質衛生巾、無良食品加工和添加等)。
消費者層面,也需通過媒體曝光、第三方認證、信息公開等提升公眾對企業ESG表現的識別、評判能力,拓寬對違規企業的監督和舉報途徑。
社會層面,需形成支持ESG標桿企業發展的環境,尤其支持通過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如特殊群體就業、減少不平等、緩解人與環境矛盾)實現盈利的企業進行創新(典型如社會企業),給予這些社會創新企業更多發展空間、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形成共享共贏商業共識。
總體而言,新興市場不夠成熟,法律法規落實存在灰色地帶,正向循環的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過去幾十年企業的ESG表現或許實現了從“40分”到“60分”的提升,接下來實現從“60分”到“80分”的躍遷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更精細化的認知和管理,戰略、文化、產品、人才、技術都需要同步跟上甚至全面迭代。
南方周末:目前對ESG實踐的討論和研究,更多集中E(環境領域)還有哪些議題還需要加強關注和研究?
馮天麗:企業從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過程中獲得發展機會,如何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更好地服務員工、供應鏈、社會,都是將ESG融入戰略發展需考慮的事情。
從最基本的層面講,企業關注員工發展及其自我實現的需要,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仍可以有很大發揮空間。尤其當前勞動力市場結構、人們對勞資關系的認識、新一代勞動者的訴求都發生了新變化,企業需要思考新型的勞資關系,幫助員工成長。
其次,還需關注行業存在的社會問題,發揮商業所長解決問題。企業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實現商業增長時,注重對社會、環境的增益,而不是反過來。
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也需關注如何培育、促進企業參與行業、社會問題的治理,挖掘好的案例、模式、機制,促進市場上社會創新土壤。例如,成都政府公布社會企業認證標準,通過認證的企業可享受到政府推出的各項政策扶持措施,包括優先納入政府采購供應商名單,優先進入社區服務等。
重塑ESG生態的多方責任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新技術對ESG發展的促進作用?
馮天麗:人工智能、遙感等新技術通過數據化、智能化、實時化,可以重塑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的模式,檢測更準、覆蓋范圍更廣,及時識別環境問題、污染問題,進行防控和干預。
斯坦??沙掷m發展峰會上,一大熱點就是創業團隊分享五花八門新技術,解決海洋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問題。與此同時,可持續發展基金、投資公司也會參與這樣的會議,選擇感興趣的項目投資。
總體觀感,美國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技術—場景—商業”之間鏈條較為通暢,創新技術接入可持續場景中,被看見的機會多,更易獲得金融投資、客戶資源,幫助團隊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
南方周末:中小企業是否有必要(資源和能力)開展ESG實踐?
馮天麗:ESG對中小企業并非“額外負擔”,而是優化管理、增強競爭力的關鍵。一是需聚焦主營業務,做好品質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核心問題。即使小如一家包子店,也可通過管控肉源品質、透明披露料源,增強消費者信任,提升街坊口碑。二是從力所能及處入手,保障產品安全、改善員工福利、與社區共建信任,這些舉措既能降低運營風險(如食品安全危機、員工流失),也能增加同行對比優勢,從而提升客戶黏性,提升經營效率。
行業、鏈主企業在為中小企業提供ESG支持也大有可為。例如開發簡易ESG管理工具,如碳排放計算工具、合規風險清單等,降低中小企業執行ESG要求的門檻;其次通過認證、補貼、金融支持等,讓ESG表現優秀的中小企業脫穎而出,如亞馬遜“氣候友好承諾認證”等。
南方周末:對活躍在研究、傳播一線的ESG從業者,有何建議?
馮天麗:對研究者而言,在關注ESG信息披露、財務關聯之外,還需加強ESG實踐與制度、機制、文化相關性的研究,聚焦中國市場存在的不平衡、不均等問題,挖掘、推廣促進商業力量參與社會創新的案例。
對傳播者而言,需將商業倫理、責任消費理念與公眾持續分享,使ESG脫離小圈子,在更廣泛的土壤達成共識,同時增強消費者對企業ESG行動的識別、監督能力,避免漂綠,敦促企業行為改善。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