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佳楠:廢墟的美感 | 洛城機密
這可能也是廢墟的美感由來之一:我們接受了現實的本來面目,摒棄了任何自欺的虛妄,但即便現實不再提供希望,我們卻可以看清值得珍惜和守護的東西。
責任編輯:邢人儼
夏娃(蒂爾達·斯文頓飾)的行李箱里滿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吉姆·賈木許電影《唯愛永生》(2013)劇照。資料圖
疫情期間,網上流傳著一組計算機模擬的人類滅絕之后的城市景象,綠色植被重新覆蓋廢棄的房屋,吞噬鐵軌和高速公路,明明應該感到恐怖才是,可大多數人或許和我一樣,覺得這些末世景象里有著一種奇異的美。
這學期在南加州大學教一門自己設計的課程:“城市中的廢墟”。我們賞鑒油畫、攝影、電影、文學,正是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廢墟的美感從何而來?
不同的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解讀視角。在1969年的電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里,紐約街頭如此冷漠,所有關系都建立在金錢之上,只有在里佐帶著喬借住的廢棄危房里,兩人設法給對方做吃的,提供溫暖。這里的廢墟成了極端浪漫化的反物質象征,如果推廣這個邏輯,看到昔日的資本主義符號(如豪宅、高樓)垮塌,我們感到“解氣”。在1982年的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未來的洛杉磯已成反烏托邦之城:山不見了,但有如山般的金字塔形泰瑞公司總部;海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藍色和金色的霓虹燈;陽光不見了,有的只是無休無止的雨。這些末世奇觀的美感可以借助康德的崇高(sublime)理論來理解,因為我們的所見超過了感性認知的范圍,我們首先感到不安,但這種不安可以通過理性克服。2022年的電影《野蠻人》(Barbarian)是近些年設定于底特律的恐怖片之一,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