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里的澳門:一個劇團的五十年突圍

現代都會往往予人冷漠印象,原子化的人際關系成為常態,但澳門不是這樣。

作為本地資歷最深的民間劇社,曉角至今已走過五十載春秋。曾有記者問許國權,曉角最大特色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我們還沒有死,就已經是很大的特色?!?/blockquote>

發自:澳門

責任編輯:劉悠翔

《大橋道理》中的澳門,還未長成紙醉金迷的賭城。

故事發生于1972年至1975年,彼時澳門工業、居民用電量激增,電力設備陳舊,大規模停電成家常便飯,與此同時,首座跨海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即澳氹大橋)正在修建。

大橋工地附近的“士多”店里,老板娘珊姐向售貨員霞女抱怨,電都被新建成的葡京酒店用掉了,無怪乎普通人家時常停電,酒店卻夜夜燈火通明。戲劇就圍繞著一幫建橋工人與這兩個雜貨店店員展開。

2025年3月29日,由曉角話劇研進社(下文簡稱曉角)創作的這出戲在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劇場Ⅱ首演。劇本改編自蘇聯劇作家阿爾布卓夫1959年的《伊爾庫茨克的故事》,本是關于西伯利亞一個水電站建筑工地的青年工人的故事,編劇王志豪將其做了在地化處理,加入豐富的老澳門風情。

男男女女談戀愛,約在南灣戲院、麗都戲院看電影,而后在堤岸散步“曬月光”。演員們拉起兩塊布,作波浪起伏狀,舞臺便化作在海上搭建的遮陰泳棚——在娛樂活動匱乏的年代,那是人們消夏的好去處。老戲院1990年代結業,有名字的防波堤“長命橋”處如今高樓林立,湮沒在城市發展之中,泳棚早已不見影蹤。

的

《大橋道理》劇照。受訪者供圖

年輕演員們都在澳氹大橋建成后才出生,不曾親歷那個時代,有的人出生時,第二條跨海大橋已經建好。戲中戲的形式,讓他們自由出入于歷史角色與當代青年之間。建筑工人們背景各不相同,除了本地工人,亦有從內地、香港,及印尼的一些地方到澳門討生活的人。戲的結尾,演員們聚在臺上,講述自己和家族的故事,加上導演許國權,11個人中有8個人的父母都有偷渡史。其中有男生的母親經歷了七次偷渡,還差點被人賣到夜總會。

大橋跨越大海,連接了兩岸的生活,《大橋道理》則細膩地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及由此帶來的微妙情感和生活的種種挑戰。

國際化都市中的人情味

的

2025年3月29日,曉角話劇研進社的演員們在演出結束后謝幕。受訪者供圖

一座吊橋橫亙舞臺前后,上有繩索垂吊著具有時代氣息的物件:吉他、竹籃、收音機等,可上下活動供演員取用。這些平凡的小人物抱著吉他,聽著音樂跳著舞,日子很簡單,工作、戀愛、結婚、生子,直至意外來臨……

這座橋既是實體,指向1970年6月開始動工,1974年10月正式通車的澳氹大橋,也象征了許多東西。美術設計梁順裕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將橋懸至天花板,想突出的是“橋下的人”,龐大的吊橋隱喻每個人負荷的命運、生活的壓力,還有死亡。

他提及戲中有句臺詞,橋建好了,大家只在乎橋的美好,卻忘了曾有人為它付出了什么?!拔覀冊谝粋€小城市里面,但當套了一個很大的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