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晉平:提高收入拉動內需,政策創新為消費注入新動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副會長趙晉平

近年來我國人均收入與人均消費支出基本保持同步增長,但由于客觀環境的沖擊、結構性問題的積累,消費傾向逐年下降。在當前消費傾向持續走低、消費信心不足的背景下,提高收入是否能提振消費?以相關政策為抓手能否打通消費堵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副會長趙晉平認為,一方面,居民收入是影響消費支出一個核心的因素,消費傾向持續走低,是制約當前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要破解居民收入增長面臨的結構性矛盾,需從四個維度入手創新政策機制,建立消費與收入增長的良性循環。

居民收入的增長本身到底對消費增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通過實證研究,趙晉平發現,居民收入增長對消費增長的決定性作用顯著。其中有兩個因素起了主要作用,分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傾向。2018-2024年,在人均消費支出增量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09.9%;由于消費傾向的下降,其對人均消費支出增長的貢獻率為-9.9%,拖了后腿。2024年,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0.1%,消費傾向的貢獻率僅有-0.1%,收入增長是拉動消費支出增長的關鍵因素。因此,從全國的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的關系來看,居民收入是決定消費支出變化的最關鍵因素,消費傾向則是影響消費增長速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通過進一步測算,趙晉平判斷,居民收入增長面臨較為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他特別強調,應正視影響居民收入增長的四大機制性因素:就業率、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率。其中,勞動生產率提升是拉動收入增長的關鍵。

近年來,中央政府為擴大內需打出多套重要“組合拳”政策,為提振居民收入增長采取了許多措施。從政策創新的角度,趙晉平提出了四個關鍵維度:一是通過數字經濟賦能增收,發展數字經濟,提升整體勞動生產力,通過數字技術為產業賦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比如建立數字園區,帶動直播產業和數字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三是提升三次分配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企業集中向一些收入比較低的貧困地區提供大量的資金,以募捐的方式提供資金或者以股權的方式提升轉移支出,來幫助提升當地居民的收入;四是建立靈活的就業機制,依托互聯網的優勢,更為便捷地開展研究計劃或從事商業活動。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