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芬兩難基礎不再,但分析框架仍具借鑒意義

幣值堅挺走高的美元,在強化其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同時,在經濟下滑期間也會導致美國企業面臨不利的匯率條件,這也是特朗普政府要求低利率、弱美元的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辛省志

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是探討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經典命題,20世紀60年代由比利時裔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提出。其核心觀點認為,當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時,該國必須在國內短期經濟目標(如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際長期經濟目標(如滿足全球流動性需求)之間權衡,而這種權衡往往導致貿易赤字。然而,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的崩潰,以及隨后浮動匯率制(1973-1974年)、牙買加體系(1976年)和廣場協議(1985年)的實施,特里芬兩難的適用性受到廣泛質疑。尤其是美國數十年來維持長期貿易赤字,卻依然保持美元幣值堅挺和強勢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進一步挑戰了這一理論的現實意義。

一、特里芬兩難源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元-黃金掛鉤機制

特里芬兩難的理論直接源于布雷頓森林體系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其核心機制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固定兌換率為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其他國家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匯率波動限制在1%以內。這一體系將美元推上了國際儲備貨幣的寶座,使其成為全球貿易結算、外匯儲備和價值儲存的主要工具。然而,特里芬敏銳地指出,這一設計內蘊含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根據特里芬的分析,全球經濟的增長需要更多的美元流動性,這要求美國通過貿易逆差向世界輸出貨幣。然而,這種輸出會導致美國黃金儲備的流失,因為外國央行有權用美元兌換黃金。若美國持續輸出美元,黃金儲備減少將動搖美元的信譽,引發“信心危機”并導致美元貶值;若美國限制美元供應以保護黃金儲備,則全球流動性不足,阻礙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