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荒野獵人”丨記者手記
“荒野獵人”是在探險,而非冒險,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掌握這些技能,是為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拓展知識邊界。
責任編輯:何海寧
科考人員在野外調查。受訪者供圖
我第一次報道洞穴救援事件,是在2018年7月,泰國野豬少年足球隊13名成員被困,經歷了18天的煎熬,終于全部成功獲救(詳見《親歷十八天國際營救,中國隊員眼中的洞穴大救援》)。當時受訪對象就告訴我,洞穴救援非常復雜,通道狹窄,地形多變,可見度低,找人困難,難有成功解救被困者的事件。
這一次大小周獲救,是全國首例洞穴潛水救援成功的案例,難度可見一斑。(詳見報道《尋找洞穴魚的“荒野獵人”》)
我結識周佳俊是在2020年,那時他就是我的采訪對象,作為蝙蝠研究者,向讀者講解物種特性。在他的朋友圈,常能看到戶外科考的碎片分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